编者按:2011年12月26日出版的《南方》杂志,刊登了该刊记者就中山开展全民修身行动的有关话题对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晓峰的专访,本报今日全文转载,敬请关注。
“全民修身行动”,在内体现为人的思想意识、精神境界的提升,在外则体现为对优美城市环境的建设和爱护,以及对公共秩序、社会公德的恪守,这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如今,全民修身行动也已成为312 万新老中山人共建共享幸福和美事业、构建共有精神家园的有效载体。全民修身行动的逐步推进和持之以恒,将有力地推动市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向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转变,有力地推动人的现代化,建设更高层次的文明。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国学经典、地市人文实际相结合,将传统文化精髓与文明城市建设相结合,2011年9月以来,中山正式启动一项加强市民的自身修养,提升全社会文明素质的“全民修身行动”。作为全省乃至全国首创全民修身行动试点城市,中山的探索得到了中宣部、广东省委的肯定和支持。
如今,全民修身行动虽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但作为一个为期5年的长效行动,中山如何将虚功做实;在启动之年如何形成共识、找准方向、打好基础?面对一系列问题,《南方》杂志专访了中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晓峰。
■明德为先,首重官德
《南方》: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中山都已经取得显著成就,为什么我们还要继续提出“全民修身行动”?
薛晓峰:历经30多年改革开放,中山仅用全省1%的土地面积和2.9%的人口总量,创造了位列全省第五的经济总量,市民生活逐步达到小康水平。仓廪实而知礼节,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生活水平也要得到相应提高。在推动和谐社会、幸福和美家园建设的过程中,许多不能单靠经济增长来解决的深层次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来化解,许多不能依赖外界“舶来”的内生性动力,需要通过进一步提升民族传统中固有的“精气神”来凝聚。
中山是博爱之乡和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开展全民修身行动既是城市发展自身的需要,是中山深化文明城市创建的生动体现,更是提高城市文明的根本所在。在全民修身行动中,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坚定理想信念,遵守社会公德、提升职业道德、锤炼家庭美德、强化个人品德教育,不断校正、树立与巩固建设共有精神家园所必需的社会主流价值取向,激发全社会强健精神支柱、文明言行举止的自觉性。我们印发5万多册《全民修身行动指导读本》,面向市民征集修身格言,目前已收到市民原创与推荐的修身格言71万条。大力宣传市民可亲可信可学的身边典型,全市国家与省级道德模范不断涌现,做好人办好事蔚然成风。刑满释放人员见义勇为抓小偷、大涌镇三位村民勇救落水儿童小鑫鑫等事迹在全社会传为佳话。可以说,“全民修身行动”,大大拓宽了中山城市发展的内涵和外延。
《南方》:“修身”语出于中国经典古籍“四书”中的《大学》,而在当代,中山开展全民修身行动有着怎样的新内涵?
薛晓峰:《大学》中开宗明义地讲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音、义同“新”)民,在止于至善。”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而言,修身指修养身心、涵养德行,是儒家通达大学之道中至为关键的一环,是个体走向社会的基础。从现代意义而言,修身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所在,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基础。
在新的发展时期,中山开展全民修身行动,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明德,既要明民德,更要明官德,共同倡导中山博爱向善的精神家园;二是要新民,提高新老中山人的文化素质、公民素养,形成共建共享文明中山的社会环境;而最终的目标则是至善,通过长期的努力,使中山成为一座经济发达、社会文明、文化兴盛、人民幸福的“博爱之城、创新之城、包容之城、和谐之城”。
《南方》:在修身行动中,我们特别提出了“领导干部尚德行动”。领导干部率先修身垂范,是不是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薛晓峰:官德与民德是社会道德建设中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自古以来,官德隆,民德昌;官德毁,民德降。官德影响民德,“官风”决定民风,“官”是民的表率。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育人用人标准。党员领导干部作为带领市民建设幸福和美家园的 “领头羊”,必须成为全民修身的模范和榜样,必须成为全民修身行动的重点对象。
我们提倡,群众要幸福、干部先吃苦;全民要修身,干部也要先行。配套开展领导干部尚德养廉行动,就是要引导各级领导干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坚持执政为民理念,满腔热忱、殚精竭虑地为老百姓谋利益、谋福祉。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革命气节,真正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带头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以自身的模范行为感染和影响广大群众,努力形成党员修党性,官员修政德,各行各业讲职业道德,全社会讲诚信、讲互助、讲正气的良好局面。
■内修:虚功做实,以人为本
《南方》:作为全民修身行动来讲,我们目前工作的抓手主要在哪些方面?
薛晓峰:从内容上讲,全民修身行动共设有公民意识培育行动、城市人文精神光大行动等10项配套行动,从提升全民道德、公共、文化素质三方面入手,培养与中山经济、社会、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文明市民。比如,为促进占比已达52%的非户籍人口共同参与,我们专门部署了新老中山人融合行动。开展“百佳优秀外来工,同是中山建设者”评选,以此强化破解城市人与农村人、本地人与外地人两个二元结构的共同追求。组织由外来务工人员组成的艺术团体在全市开展义务演出,2011年以来观众人数已达10万人次。同时,我们立足于“党政引导、社会发动、全民参与”,在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循序做好十大行动“规定动作”的同时,倡导一镇一特色、一岗一主题、一月一活动,并不断推陈出新。比如,市委组织部组织全市干部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干部尚德行动,并以此作为党校必修课;市教育系统通过“小手拉大手,文明齐步走”活动,发动50万中小幼学生带动百万家长修身;东凤镇开通手机短信版修身周报等。
而从目标上来讲,我们最终是要通过全民文明素质的提高,实现和谐善治、和美中山。这其中有三个环节:首先,要依法治市,把法制建设作为推进幸福和美建设的根本保障。其次,以德立市,德治的内容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以及个人品德“四德”建设。其三,把全民修身行动作为实现以文强市的有力抓手,通过全民修身,树立中山人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及文化自尊,突出价值引领,建设文化强市,营造全市共有的精神家园。
《南方》:我们一直提出修身是全民行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如何做到以人为本,让老百姓受益,得到实惠呢?
薛晓峰:一直以来,我们强调“人人是创造幸福的主体、个个是享受幸福的对象”。在我看来,修身立德、以文化人是打造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城市之间比拼的不是高楼大厦、产业规模,而是人的素质。全民修身涵盖全市所有户籍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312万新老中山人都是参与者,这就形成了幸福建设没有局外人的强大合力。
发动全民参与,就是坚持修身活动“从全民中来、到全民中去”,激发全市人民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覆盖全民的系列活动,从而构建具有广泛认同的共同精神家园,找到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上的“最大公约数”,让全民修身转化为人人身体力行,个个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际行动和切身利益。比如,我们提出“树木”也是“树人”的理念,2011年新投入绿化建设的11亿元资金中,有六成来自社会,市民争相认养捐种,“合家欢林”、“亲子林”、“及第木”等成为文明城市的一道风景线。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和“孙中山文化节”系列活动中突出文化惠民,无论是岐江夜游启动时一河两岸集聚近20万市民,还是“心连心”文艺演出现场上万名观众,都秩序井然、文明礼让,纪念活动成为全民修身行动的一次大展示、大演练。
《南方》:在很多人包括不少党员干部看来,全民修身行动是一个比较“虚”的工作。我们如何才能虚功实做,促使全民修身成为推进幸福建设与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有力抓手?
薛晓峰:我们坚持以“行动”为落脚点,知行合一,化虚为实,配套了十大行动30条具体措施,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与干部队伍建设等方方面面。因此全民修身不仅仅是单纯的“务虚”,而是与加强城市管理、加强诚信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虚实结合、虚中有实、以虚带实、虚功实做。
在实际行动中,我们将重点解决“脏乱差”等突出问题,培养市民的文明素质;将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市民把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统一起来;将全民修身和修路、治水等民生工程结合起来,不断巩固和拓展风更清、气更顺、劲更足的良好政治生态。通过一系列看得到、摸得着的实际举措,中山将力求做到“两个结合”:一是内修与外化相结合,促使道德规范从他律转化为自律,整个城市文明程度大大提升;二是修身与推进重点工作相结合,促使全民修身转化为城市发展、和谐善治的强大动力。
《南方》:全民修身行动应该说开了个好头,下一步中山将如何使它广泛深入地开展下去,形成长效机制?
薛晓峰:我们把修身行动作为贯穿整个“十二五”常态性工作长期坚持,一年一个主题,今年是修身行动的启动年,明后年是普及年和巩固年,最后两年是深化年和规范年。从目前活动开展情况看,修身行动已经在全中山形成了强大声势,各镇区都以实际行动作出了示范,成效初显,势头强劲。不过,中山整体的修身行动还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必须总结经验、推广典型、完善提高,从而进一步提升全民参与的积极性。中山正在探索制定《全民修身行动测评体系》,对全民修身行动的成果加以量化和考评,推动修身成果转化为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实践,努力为广东建设文化强省作出探索和贡献。
■外化:建设更高层次文明
《南方》:在您看来,中山提出全民修身行动目标是什么?这个目标与中山打造“幸福和美家园”有着怎样的联系?
薛晓峰:修身行动的目的在于通过以文化人,引导市民修养身心、涵养德行,实现社会个体幸福与社会整体幸福、享受物质幸福与感受精神幸福、全民共建共享幸福的互促共进,这也是建设幸福和美中山的基本目标。
在修身行动中,我们进一步巩固了建设 “和美之城”的人文基础,但也看到了城市文明建设的薄弱环节。特别是与世界一流城市的差距,如在人的素质、生态质量、文化品位、宜居宜业水平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当今世界发展和角逐的浪潮中,中山市必须弘扬开放创新、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瞄准更高层次的城市文明,进一步明确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让城市管理者的执法水平、市民素质、生活幸福指数和发展的统筹科学融合为一体,提升城市的文明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南方》:结合省委“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战略目标,如何利用全民修身行动,让中山文化更繁荣、城市更宜居、人民生活更幸福?
薛晓峰:其实这都是对城市更高层次文明的描述,这就要求中山在新的历史时期,选择不同于传统发展模式的新面貌、新格局、新模式,不断探索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新经验。
通过全民修身行动的开展,我们认识到,城市更高文明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比如要进一步给力转型升级,夯实城市文明发展基石,保持城市发展活力;要让老百姓在城市发展和文明提升中得到更多实惠,更好地支持城市建设;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打造文化强市建设过程中,让新老中山人充分分享更高层次城市文明的发展成果。
《南方》杂志记者 赖家彦 刘延英 孔令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