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民盟首页 > 参政议政 > 专题调研  >  【2014重点课题】加快民办学校标准化建设 促进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
【2014重点课题】加快民办学校标准化建设 促进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

发表时间:2015-04-01

扫描本文二维码

二维码
525

【内容】

 

   民办教育是我市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已成为一种不可遏止的趋势,与之相伴而来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的问题也日渐突出,大力发展民办教育越发显得迫切而重要。中山规划到2015年全市义务教育公办学校、60%以上民办学校达到广东省标准化学校要求,24个镇区全部达到中山市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镇(区)标准,全市整体达到广东省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标准。据了解,目前我市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已基本达到标准化学校指标要求,而民办学校尚有较大差距。为确保如期完成以上目标任务,尤需加大民办学校创建力度,加快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进一步缩小公民办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差距,促进我市义务教育均衡优质。

 

   鉴于此,民盟中山市委会将今年的专题调研课题确定为《加快民办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实地考察了中山市、东莞市、江苏张家港和常熟等地区和学校,深入了解了浙江温州等地发展民办教育的经验和做法,试图通过专题调研,摸清中山市民办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厘清影响民办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内部和外部原因,探索民办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为民办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问诊把脉,为促进中山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言献策,为中山市委市政府的教育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一、 我市民办教育发展现状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特别是近十年来,中山市民办教育遵循政府“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从中山实际出发,面向市场,自主办学,在竞争中求生存,以质量促发展,为中山教育改革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对形成中山教育多元发展格局,推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维护中山社会稳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全市共有民办中小学校74所,占我市普通中小学总数的23%,其中低收费学校共51所,占比68.91%。在校生总人数157292人(小学117283人,初中35396人,高中4613人),占全市学生总量38.34%;教职工总数10117人,其中专任教师7248人,占全市专任教师总数30.02%;民办中小学各学段学生数占全市各学段学生数百分比是:小学45.54%、初中33.42%、高中9.87%;本市户籍人口占比为8.85%、非本市户籍占比为61.04%。

   综上数据所示,我市民办教育现状大体可以概括为“五大”:即学校与学生数量大、学校办学规模大、校际办学水平差距大、占全市教育板块比例大,同时对中山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也大。而且很多做法和经验很值得总结,很多创新举措亦弥足珍贵。如,设置专门管理机构,予以人员与组织保障;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试行民办学校教师年金制和工资集体协调制度,稳定教师队伍;实施民办学校转型升级工程,整体提升办学水平。特别是市委市政府出台文件明确提出要“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积极为民办学校争取税费减免以及宽松的物价政策支持”。2011、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两年将“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列为年度工作目标,督办落实。这些政策和举措,有力地促进了我市民办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 影响我市民办学校标准化建设的主要问题

   中山民办教育发展到今天,可谓成绩斐然,贡献巨大。与此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到,中山民办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待不相适应的问题。下面主要就目前我市民办学校在创建全国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具体分析:

   (一)办学条件亟需进一步完善。

1.超规模办学,硬件达标率严重偏低。2.资金投入不足,标准化建设难度较大。

   (二)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1.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2.教师队伍收入待遇较差。

   (三)学校管理还需进一步优化。

1.教学管理体制有待理顺。            

2.绩效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四)保障力度尤需进一步加大。

1.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2.民校发展环境欠佳。

 

建议:

   如何破解民办学校标准化建设难题,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借鉴张家港、常熟、温州和东莞等地市的先进经验,结合中山实际,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控规扩容,逐项达标,整体提升办学条件。

1.严控民校招生规模。教育行政部门应严格控制民校招生规模,规范民校招生行为,加强民校标准化建设督导评估,确保民办学校各项硬件达标。同时,大力吸引民间资本、企业办学,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办学的优势,提升新办民校的标准档次和办学条件,提高民校吸纳民工子弟入学的能力,拓宽民工子弟入学的渠道,有效缓解民工子弟入学难的问题。目前中山民资、企业办学较为成功的有中港英文学校、纪中三鑫双语学校、广东博文学校、大信学校、雅居乐凯茵学校、鹏程学校等,这些学校都得到了学生家长的高度认可,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为中山民校发展提供了样本。

2.扩大公办学位容量。在办好一批标准化民校的同时,政府还应高瞻远瞩,积极采取积分入户、放宽公办学校入学限制条件等政策,实施公、民一体化统筹办学战略,进一步提高外来工子弟入读公办学校的比例,将闲置的公办学校教育资源有效利用起来。据统计,2014年非本市户籍在校生入读公办学校的有76708人,仅占全部非本市户籍学生34.94%,且比上年下降0.6%,远未达到国家“两为主”政策要求。而充分利用公办学位资源,解决民校标准化问题无疑是一条有效途径。

   (二)以人为本,多措并举,着力加强队伍建设。

1.加强专业培训。民办学校要谋求更大发展,须有一支专业、精干的教师队伍和管理团队。随着时代和教育的发展进步,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政府主管部门要尽快统筹公、民办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技能培训。在制定培训项目和组织各类业务活动时,应对民办学校教师一视同仁。对于民办学校管理者,除要求其主动加强自主学习外,建议市镇(区)两级教育部门将其培训工作统一纳入我市校长培训工作范围内,整体提高其管理水平。

2.保障合法权益。民办学校教师的合法权益理应如公办学校教师一样得到同等保障,有关部门应在教师户口、人事档案、社会保险、职称评定、流转流动、组织关系等方面有统一明确的政策规定,切实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在这点上,江苏张家港、常熟和浙江温州的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比如温州市政府出台相关文件,由政府财政对民办学校教师按工作年限进行不同标准的经济补贴,使之接近和达到公办教师的工资标准。同时,政府要求民校按事业单位的标准为教师购买社会保险。这些措施保障了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热情,稳定了教师队伍。

3.实行公、民共建。目前,我市公办与民办教师的身份地位有着较大差别,两者的沟通交流几近空白。广东东莞和江苏常熟等地的经验是:由政府牵头,打通公民办学校教师的交流壁垒,公办学校对民办学校积极支教,派出校长和骨干教师帮助民办学校管理和办学。民办学校教师也定期分批到公办学校培训和锻炼,提高业务水平。江苏张家港教育局还规定:公办教师一定要有两年的民办学校支教经验,并将其纳入教师考核和考评。这些措施较好地提升了民校教师队伍水平,有力地促进了民校的发展。

   (三)创新机制,加强管理,不断增强办学活力。

1.健全现代学校制度。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对于民校发展至关重要。民办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要加强董事会或理事会建设,全面推行监事会或监事制度,保障校长依法行使职权,推进专家治校;要完善民办学校管理工作的领导体制,理顺民办学校管理工作的运行机制,要形成以职能部门和专职管理人员为主,其他部门和全校教师共同参与的管理工作新机制;要完善民校内部管理制度,依据国家法律和教育行政机关的有关规定,制定出学校各个管理层面的奖惩办法和规章制度,用制度建设谋求民办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2. 完善激励考评机制。民办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各种激励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各种力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学校办学活力。一方面,学校要根据教师的工作情况,确立公平合理的奖金分配方案,建立完善激励制度,奖勤罚懒;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的师德修养,注重教师的职业理想教育,充分发挥师生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创造条件让教师积极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来,让教师明白自身利益与学校发展密切相关,努力形成上下齐心、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3.引导民校内涵发展。目前的学龄人口规模及其在城乡间的分布正在发生变化,适龄人口总量正在减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数量也将会逐步减少。民办学校只有不断加强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引导民办学校举办者转变办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学校管理模式,充分利用体制灵活的优势,提升学校现代化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四)强化统筹,政策引导,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1.统筹民校扶持政策。政府政策支持是民办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这方面广东东莞市的经验是公、民统筹兼顾。比如当地著名民办学校东华高级中学,就有不少教育局公派的教师,还有试点的公费学生。江苏等地政府对民办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更大,比如学校可以公建民营,民办公管,优先划拨学校建设用地,不收取学校税金和土地租金等,在招生、教师、管理等方面都有系列配套扶持性政策,极大地调动了民办学校标准化建设的热情。建议由政府牵头,系统设计相关配套政策 对原先制定的民办教育相关优惠扶持政策进行梳理,重新系统设计符合我市实际的民办教育扶持的“1+X”配套政策。在政策修订完善的过程中,充分借助专家学者的力量,破解民办教育在师资、产权、用地等政策方面的障碍,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保障合理的用地需求,落实自主收费权,建立合理的政府购买教育服务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教师流动机制,依法明晰产权,形成系统有效的民办教育公共政策体系,促进我市民办教育再上新高峰。

2.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和财税支持力度,保障民办学校的标准化建设工程。比如,浙江省在省市县三级建立“民办教育专项资金”,并将民办教育的发展资金列入同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通过政府购买教育服务、安排生均教育经费、保障教师待遇和专业发展经费、补助学校科研经费等形式对民办教育进行公共财政扶持,有力推动了民办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同时,政府还应切实减轻民办学校赋税,为标准化建设提供造血功能。目前,中山民办学校要向政府缴纳25%的营业税收,如果能够降低或者免除此项收费,用之于民,监督督促办学主体将这笔资金投入到学校硬件建设上来,以此推进民办学校加强标准化建设,值得积极尝试。

3.优化民校发展环境。在民办教育发展过程中,政府还需提供和创设有利于民办教育展示自己办学成果、宣传自我办学特色、展示师生风采的机会和平台。政府要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及时了解民办教育办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倾听民办学校的心声,为民办教育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氛围。同时,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关心民办教育发展,积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民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多元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标准化学校建设是推进民办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抓手,对提高民办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促进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要我们从中山民办学校的实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提高认识水平,上下齐心协力,积极内外挖潜,政府助推扶持,全社会广泛参与,就一定能进一步完善民办教育办学条件,提高民办教育办学水平和质量,形成公民办教育整体均衡发展的良好局面。

文章分类: 专题调研



微信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