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中山市委会
2009年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中山外贸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中山主要出口市场经济下滑,外需锐减;近期虽有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利好政策接连出台,但自2007年以来“减顺差”的调控政策影响尤在,外向企业的生存状况并未得到实质性改善。在课题调研过程中,镇区普遍反映近两年国家针对外贸的调控力度过大,步伐过快,且调整方向多变,令基层政府和企业难以把握,适逢金融海啸爆发,外贸已进入一个前景极不乐观的“寒冬期”。中山经济历来外向特征明显,外贸驱动力的减弱势必对全市经济与社会平稳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在当前全球经济疲软之际,我们更需迎难而上,坚定信心,转危为机,力促中山外贸新发展。
一、外贸是中山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中山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持续多年的旺盛外需有力地拉动了中山经济增长,外贸成为中山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1、外贸是实现“中山制造”价值的重要渠道。从外销比重来看,2007年全市实现工业销售产值3108亿元,其中出口产品交货值1317亿元,占总量的42.4%(这一指标在2006年为44.8%,2005年为45.1%);即便在出口市场低迷的2008年,前三季度的工业品外销比重也达到了38%。同时中山转至市外关区报关出口的金额每年约100亿左右。因此,外贸出口是实现“中山制造”价值的重要渠道,境外市场是中山必须精心培育和倾力占有的重要市场。
2、外贸促使中山经济成为全球产业体系的重要一环。从中山经济与全球产业体系的融合程度来看,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山外贸依存度 就呈现出稳步向上的增长态势,在2003年一度达到190%的高位,近两年有所调整,但也一直保持在150%左右的水平。2007年这一数值为153%(广州为78%,东莞251%,深圳320%,全省156%,全国66%),即便剔除加工贸易导致的进出口价值高估等因素影响,中山实际的外贸依存度仍处于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外贸促使中山经济成为全球产业体系的重要一环。
3、外贸为中山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从外贸贡献率和外贸拉动度 两个指标分析(见表1),2003~2007年间,外贸对中山地区生产总值(GDP)的名义贡献份额年平均达到了65.5%。实际上外贸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还远不止这些,外贸背后所蕴含的外资引进和利用、先进制造技术和管理方法的扩散外溢、内资企业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以及人流、物流、资金流所带动的相关产业发展,都成为中山经济不断向前的重要动力。
表1:2003-2007年中山市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度
单位:万美元
年份 |
出口总值(X) |
进口总值(Y) |
净出口(X-Y) |
净出口增加额 |
GDP |
GDP增加额 |
GDP增长率 |
外贸对GDP的贡献率 |
外贸对GDP的拉动度 |
2003 |
825394 |
487495 |
337899 |
127143 |
605751 |
- |
- |
- |
- |
2004 |
999215 |
562466 |
436749 |
98850 |
850906 |
245155 |
21.5% |
40.3% |
8.7% |
2005 |
1225524 |
649754 |
575770 |
139021 |
1090682 |
239776 |
23.2% |
57.9% |
13.4% |
2006 |
1560942 |
752217 |
808725 |
232955 |
1327131 |
236449 |
16.8% |
98.5% |
16.6% |
2007 |
1729721 |
736590 |
993131 |
184406 |
1609634 |
282503 |
14.7% |
65.3% |
9.6% |
算术平均 |
1268159 |
637704 |
630454 |
256475 |
1096820 |
250970 |
19.1% |
65.5% |
12.5% |
1、数据来源:历年中山统计年鉴和统计概要
2、相关数据已按当年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汇率进行了折算
3、受研究条件所限,净出口增加额未按价格缩减指数进行调整
二、中山外贸的主要特点
(一)贸易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中山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大力发展加工贸易,迅速建立起以全球为市场、以产业集群为载体、以五大支柱产业为支撑的制造业体系。从2000年至2008年上半年,加工贸易占全市出口比重年平均在70%以上(见表2)。近年来国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接连出台相关调控政策,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受其影响我市加工贸易出口占比略有下降,从2000年79.8%调整至2008年上半年的65.1%,目前约占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二,仍是我市外贸出口的主要方式。与此同时另一大外贸方式――一般贸易则稳步发展,从2000年至2008年上半年,一般贸易出口占比从20.2%提高到34.9%(同时期全省从18.9%提高到28.4%),这反映出我市的贸易方式更趋合理,外贸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表2:2000-2008上半年不同贸易方式出口总额
年份 |
金额(单位:亿美元) |
比重 |
||||||
出口总额 |
一般贸易 |
来料加工 |
进料加工 |
出口总额 |
一般贸易 |
来料加工 |
进料加工 |
|
2000 |
36.77 |
7.41 |
8.75 |
20.6 |
100% |
20.2% |
23.8% |
56.0% |
2001 |
43.58 |
8.35 |
8.76 |
26.47 |
100% |
19.2% |
20.1% |
60.7% |
2002 |
57.25 |
12.03 |
10.14 |
35.08 |
100% |
21.0% |
17.7% |
61.3% |
2003 |
82.54 |
19.53 |
13.71 |
49.31 |
100% |
23.7% |
16.6% |
59.7% |
2004 |
99.92 |
26.63 |
15.21 |
58.08 |
100% |
26.7% |
15.2% |
58.1% |
2005 |
122.55 |
36.21 |
17.07 |
69.27 |
100% |
29.5% |
13.9% |
56.5% |
2006 |
156.09 |
46.82 |
18.37 |
90.9 |
100% |
30.0% |
11.8% |
58.2% |
2007 |
172.97 |
57.57 |
19.45 |
95.94 |
100% |
33.3% |
11.2% |
55.5% |
2008(1-6) |
89.58 |
31.25 |
9.11 |
49.22 |
100% |
34.9% |
10.2% |
54.9% |
注:相关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山统计年鉴和调研结果
(二)出口商品以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主
在中山的出口商品结构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尤其是机电类产品,所占比重由2001年53.7%稳步增加到2007年的63.4%,6年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则一直稳定在20%以上的水平。出口结构中呈相对下降趋势的是传统轻工产品,以2008年1-6月份数据为例 ,在出口金额排名前5位中,服装、鞋类商品分别排名第1和第3,合计占比15.3%;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空气调节器、灯具灯饰分列2、4、5位。这一结构与2005年以前相比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早期的出口商品结构中,服装、鞋类商品合计占比通常在20%以上。近几年电子信息和家电类产品出口份额不断扩大,中山偏轻的出口商品结构正在逐步改善。
表3:2001-2007年机电类和高新技术类商品出口额所占比重
单位:%
年份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机电产品 |
53.7 |
56.4 |
62.2 |
62.3 |
62.5 |
63.93 |
63.4 |
高新技术产品 |
22.5 |
25.3 |
27.4 |
26.4 |
23.5 |
22.4 |
21.9 |
注: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山统计信息网历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三)出口企业以三资企业为主
三资企业是中山外贸出口的主力军。从2000年到2007年,三资企业出口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从55%稳步上升到63.1%,年均增长1.6个百分点,而且在2002年以后这一比重便稳定在60%以上。这一发展趋势与全省平均水平大体相当(三资企业占全省出口总额比重2000年为53.9%,2007年为62.9% )。数据分析同时也表明,7年间我市民营企业出口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2000年到2007年,民营企业出口份额从最初的0.3%增加到11.7%,增长超过10个百分点,目前总量虽然不大,但良好的增长态势反映出我市在提高外贸出口质量、激发内源经济活力方面所做的努力。
表4:2000-2007年三资和民营企业出口占全市出口总额比重
单位:万美元
年份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出口总值 |
367673 |
435813 |
572472 |
825394 |
999215 |
1225524 |
1560943 |
1729721 |
三资企业出口总值 |
202086 |
260222 |
352421 |
502573 |
613276 |
757069 |
1000945 |
1091658 |
三资企业所占比重 |
55.0% |
59.7%% |
61.6% |
60.9% |
61.4% |
61.8% |
64.1% |
63.1% |
民营企业出口总值 |
1113 |
8700 |
26773 |
51521 |
75069 |
116862 |
153095 |
20.25亿 |
民营企业所占比重 |
0.3% |
2% |
4.7% |
6.2% |
7.5% |
9.5% |
9.8% |
11.7% |
注: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山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
(四)出口目的地以香港、美欧为主
中山的出口目的地较为集中,香港、美国和欧盟是最主要的贸易伙伴,面向三地的出口占了总量的70%以上,其中对美欧的直接贸易约占40%。考虑到香港以转口贸易为主,其对象主要为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 ,中山对美欧的实际出口初步估计应在总量的50%以上。近年来东盟、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等地区与中山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有望逐步丰富中山的出口市场。
表5:中山出口主要目的地所占份额比重
单位:%
年份 |
2005 |
2006 |
2007 |
2008(1-6月) |
香港 |
38.7 |
37.1 |
30.7 |
28.8 |
美国 |
24.5 |
24.5 |
24.3 |
22.9 |
欧洲 |
15 |
15.9 |
18.1 |
21.4 |
合计 |
78.2 |
77.5 |
73.1 |
73.1 |
注: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山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
三、存在问题和面临压力
(一)保持外贸平稳增长的信心不足,存在畏难情绪
对外贸发展前景的怀疑发端于2007年国家“减顺差”的调控政策。当年国家大范围降低出口商品退税率、台账保证金“空转”变“实转”、扩大加工贸易限制类和禁止类商品目录、人民币加速升值等,加之此后新劳动合同法出台,原材料大幅涨价,出口企业的成本不断上升,生存压力不断加大。2008年金融海啸席卷全球,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无一幸免,欧美发达国家经济下滑、消费不振。内外因素交织影响下,包括中山在内的珠三角大部分城市出口受阻,出口份额逐步萎缩,外贸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困难面前,市委市政府冷静应对,出台多项措施支持外贸稳定发展,市外经贸局及相关部门、绝大部分镇区也纷纷采取价格回归、货源回流、通关便利、减免税费等多项措施帮扶企业共渡难关。但仍有个别镇区过分强调了客观因素对外贸出口造成的不利影响,对外贸之于地方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将重振外贸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外部环境的改善和宏观政策的调整上,没有积极主动地采取应对措施,更谈不上坚定信念稳定预期,将信心传递给投资者和经营者,在逆境中把握危中之机。
(二)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弱化压力
中山的出口商品以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主,服装、鞋帽也占了相当一部分比重。凭借质量、成本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中山制造”迅速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但近年来内外环境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人民币自2005年汇改以来累计升值超过21%,企业用工成本、材料成本、环保成本也不断上升,加上内地、东南亚等地区的投资环境日益改善、同质竞争日趋激烈,中山出口商品的原有优势在不断弱化。以行业利税贡献率指标为例,选择全市出口前10位的产品进行分析,电气机械、电子信息、纺织服装是最为集中的三大产业,但这三大产业2006年的利税贡献率 分别为4.9%、3.3%、3.9%,在全市33个制造业大类中排名中后,未能达到5.8%的全市平均水平。如何提升“中山制造”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增强出口商品优势,是中山在提高外贸发展质量的进程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压力
加工贸易是后发地区顺利承接产业转移、参与国际分工、发展地方经济的有效途径,由此也形成了加工贸易在中山外贸中的主体地位。但“中山制造”不可能永远只停留在加工贸易阶段,稳步推进加工贸易落地生根和转型升级已成大势所趋,我市出口结构中一般贸易方式逐年上升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近年来,国家加大调控力度,推进加工贸易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从低端向高端转型升级。纺织服装、鞋、箱包、家具、塑料及制品等中山传统优势出口产品都成为近年国家调控的重点。以服装为例,服装的出口退税率从1999年17%一路调低至2007年的11%,调整幅度接近40%,传统的服装出口企业利润被大幅压缩。2008年8月,国家将部分纺织服装出口退税率重新调高至13%,11月再次调高至14%,这是对过往政策的一种适度矫正,但推动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转型的大方向不改,中山外贸仍面临着升级的压力。
(四)出口市场集中导致的风险压力
香港、美国和欧盟是中山外贸出口的主要市场,且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因市场集中导致的风险在近两年表露无遗。以美国市场为例,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海啸,直接拖累了美国及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2007年美国GDP增长2.2%,到2008年第三季度则下滑至负增长0.3%;欧盟2007年GDP增长率为2.9%,到2008年第三季度这一数字变为-0.1%。美欧经济的不景气直接影响了中国外贸出口,2008年上半年广东省外贸出口增幅较去年同期回落了13.5个百分点,其中对香港、美国分别回落了21.1和7.8个百分点;第三季度虽略有回升,但增幅比去年同期依然回落了6个百分点;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中,仅6月份当月出口下降的市就达到了9个;中山2008年上半年外贸出口增长7.3%,增速同比也下降了6.9个百分点,其中对美国直接出口同比减少了0.2个百分点。
四、推动中山外贸发展的若干建议
本次金融海啸破坏力大、影响面广,我们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认为,为战胜金融海啸,我们应做到:认识要更高,信心要更足,措施要更实,政策要更特,合力要更大,效果要更显。
(一)强化领导,提振信心
针对当前外贸工作的困难,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认识,强化领导,克服畏难情绪,提振信心。首先,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外贸对中山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提高了,领导力才会体现,才能更好的引导企业用足外贸政策,才会快速推出一系列实效性强的服务措施。其次,强化领导需要进一步完善镇区外经贸机构,提高外经贸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外经贸政策把握水平和服务企业的能力。再次,“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我们要正确审视当前金融危机的全貌,危险和机遇共存,我们要在危险中看到机遇,并牢牢抓住这些机遇。近期国家政策利好频频,中国的举国体制面对危机确有过人之处,中国抗危机的能力要强于外贸竞争对手(东欧等),我们完全应该有战胜竞争对手、战胜金融海啸的信心,并将这种信心传递给企业、银行、投资者和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同渡过暂时的难关。
(二)政策护航,企业自救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非常时期加大帮扶力度与企业共渡难关,有助于防范企业关停可能诱发的社会风险,保持中山经济运行的稳定与活力。
1.切实减轻出口企业负担。①向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申请贷款发生的担保费和利息支出提供补贴;②简化出口检验检疫程序,降低出口企业检验检疫成本。同时加倍提高违规的惩罚力度,提高企业违规成本,甚至让违规企业直接退出市场,这样在降低检验检疫成本的同时仍然可以保证出口产品质量。③适度减免针对出口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2.着力打造和谐劳资关系。①市劳动保障部门继续深化培训,促使本系统和用人单位正确理解和贯彻执行劳动合同法及实施条例,促使企业对传统的用工理念和模式进行调整,规范企业劳动用工制度,积极应对新劳动合同法等法律对企业带来的影响,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面对面的服务。②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2008年11月17日通知的有关精神,做好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的调整工作,抓紧测算和研究制订方案,探索采取适当降低特定时期缴费率等办法,切实减轻企业的缴费负担。③针对中山实际情况,借鉴深圳制订《深圳经济特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条例》的经验,制订适合中山情况的新《劳动合同法》地方细则。④规范法律服务市场。在依法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同时,更要注意防止一些人利用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之机,恶意挑动劳动者提起仲裁和诉讼,相关部门应依法规范公民担任代理人参与仲裁、诉讼活动的行为,以维护正常的法律服务市场秩序,保障人民法院审判活动的严肃性,维护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司法公正。
3.开拓新兴市场,提升出口企业的竞争力。①鼓励支持企业出口市场多元化。设立传统市场深度开发扶助金,鼓励企业以产品和技术的更新换代实现对既有市场的深度开发,巩固现有三大主要出口市场;统一招聘组建小语种人才队伍,为企业开发开拓东盟、南美、非洲、俄罗斯、韩国和中东等新兴市场提供低成本的小语种人才资源,降低新兴市场开发成本。支持企业联合开拓新兴市场,扩大中山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②鼓励支持企业开源节流应对危机,通过税收减免或补贴的手段支持企业研究开发节约型生产经营方式,通过提供统一的专家咨询服务鼓励支持企业优化生产经营流程。③鼓励支持企业开发新的出口产品类别,对新产品的出口提供市场开拓资金补贴或奖励。④对在困难时期自筹资金维持企业继续经营的企业提供税收减免的支持,同时制定政策惩罚不顾社会责任轻易做出倒闭决定的企业所有者。⑤资助有条件的企业境外注册商标、申请专利、参与国际认证、组建国际营销体系等。资助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参与国际贸易争端应诉、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案件。⑥各镇区结合各自的出口优势产业、支持产业、需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和重点开拓的境外市场,制订重点出境展览项目计划,组织企业参展,并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
(三)政策试点,打造示范
发展外贸必须依托一定的载体。中山现有14个省级专业镇,25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特色产业和产品,其中相当一部分产业集群出口导向特征明显。建议以必要的政策支持为依托,打造一批外贸科学发展示范企业和镇区,构建外贸发展的坚实载体。
1.抓好重点企业的出口工作。在全市范围内筛选出一批出口重点企业作为重点跟踪服务对象予以支持,切实做好政府服务,解决企业实际困难,稳定中山外贸发展的基础。
2.抓好重点镇区的出口工作。选择一些传统外贸出口大镇和重点出口产业作为外贸政策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试点,以提高外贸发展质量为核心,适当调整该类镇区的外经贸考核指标体系,引导镇区适当弱化对外经贸发展速度和总量的追求,将工作重心摆在引入资本的质量、出口产品结构的改善、新兴市场的开拓、外贸企业利税贡献率的上升等内涵性发展指标上面。在政策上则给予更多支持,包括优先土地电力供给、外贸发展专项资金倾斜、项目审批权下放、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布局等,以有效的政策措施推动传统出口大镇和产业的转型,打造外贸科学发展的示范镇区。
(四)内外并重,双轮驱动
开放型经济与外向型经济有着本质的不同,外向型经济以出口为导向,开放型经济则强调内外贸联通,强调在更广阔空间里利用市场和配置资源。作为资源紧缺型和自身市场容量有限的城市,中山未来的发展必须构建在拓展更大空间、同时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基础上,必须更加重视内外贸的相互转换,加快从外向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转变。
1.抓好外贸向内贸的转换。引导出口企业扩大内销,是应对当前严峻的外贸形势、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有效途径。省外经贸厅已于2008年8月出台了《关于推进外商投资、加工贸易企业扩大内销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大对加工贸易企业转内销的扶持力度,对内销纳税大户以及创立了内销品牌的外商投资、加工贸易企业进行资金奖励,借此鼓励更多出口企业转攻国内市场。中山应用足用好省的这一政策,积极协助企业办理增设国内分销业务,鼓励企业打造内销品牌,生产适销国内的产品,并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展览会、展销会,为产品进入国内市场提供良好的展示和服务平台。
2.抓好内贸向外贸的转变。内贸向外贸转变的核心,在于突破传统的产品输出,实现品牌和规模的海外扩张。国际市场为中山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国际化的竞争有助于塑造国际化的企业。建议:①实施本土跨国公司培育工程。根据我市优势产业及其国际化程度,认真制定打造本土跨国公司的发展规划和支持办法,选择处于行业龙头的企业和优质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协助其取得国家和省层面的“走出去”支持与保护,着力打造具有全球视野、立足全球市场、资源全球配置的本土跨国公司,从而带动更多的设备、技术和产品出口。②实施内资企业全球融合工程。重点推进内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入跨国企业全球采购体系,政府在促进国际商务交流、搭建对接平台、推动电子商务方面提供全面服务,打造一批跨国公司的一级供应商。③鼓励内资企业在国际产业链上的合理兼并。金融危机当中不仅有危险,也有机遇。有实力的内资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机遇,结合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需要,到国际市场上低价兼并一些上游的研发机构或是下游的营销机构。
(五)改善服务,优化环境
1.优化融资环境。抓住国家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的有利时机,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扶持外贸企业发展。①采取贴息和资助办法,鼓励外贸企业开展出口退税质押贷款、进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融资以及国际保理和出口押汇业务。②鼓励金融机构制定并实施适应外贸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办法,确定服务外贸企业的专业担保机构,疏通外贸企业融资渠道。③鼓励商业银行创新产品,进一步丰富中小外贸企业抵押、质押等小额贷款业务,不断推出规避汇率风险的新产品。④加大金融机构引入力度。随着金融机构的企业化运作,地方政府对金融机构的直接干预越来越显得不合适宜,干预空间也越来越小。解决当前金融机构对企业过分惜贷的问题,最根本的方法还是要交由市场来解决。市政府可以通过多引入一些金融机构,特别是成立一些地方性的金融机构,适当加大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从而适当降低企业贷款的难度。
2.完善综合服务体系。①健全外贸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全市外贸企业短信和电子邮件信息服务平台,面向广大企业提供政策、市场、行业等信息服务,向政府部门及时反馈企业需求。②组织外贸专家开展多种形式的咨询活动,为企业提供个性化诊断服务。③编撰出版中山市对外贸易指南,为新获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提供业务指导。④完善应对贸易摩擦的协调机制,对企业参加应对“两反两保”(即反倾销和反补贴、一般保障措施和特别保障措施)及贸易壁垒给予支持,提高企业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