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民盟首页 > 参政议政 > 专题调研  >  关于抢抓城轨机遇,促进中山经济社会新发展的建议
关于抢抓城轨机遇,促进中山经济社会新发展的建议

发表时间:2011-05-04

扫描本文二维码

二维码
499

民盟中山市委会  

2011年

 

   广珠城轨的开通,最直接的影响是加速人流、物流、资金流等生产要素的流动,降低交易成本,扩展市场空间,提高生产和交换效率,进而全方位地对中山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但广珠城轨在强化城市之间联系与分工的同时,客观上也会加剧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例如对人流、物流、资金流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方面,便会明显地同时存在“推”和“拉”两种效应:既可以把其他城市的生产要素“拉”进来,也可能把本地的生产要素“推”出去,导致更多的资源向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聚集,使中山的高端生产要素外流、竞争力弱化。因此,如何应对城轨的机遇以及随之而来的可能挑战,是中山市、镇两级政府急需面对的重大课题。

   民盟中山市委会以城轨经济为题,剖析广珠城轨对中山城市形象和竞争力的提升、人口流动、房地产业、商业、旅游业等方面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目的在于希望我市与各个镇区能未雨绸缪,抢先一步,率先而动,把握城轨建成后区域资源流动与整合的机遇,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让城轨的扩散与外溢效应达到最大,全方位地促进中山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广珠城轨中山段概况

 

   广珠城轨是珠三角城轨交通网的主骨架之一,主线北起广州市新广州站,南至珠海市拱北口岸。全线设21个车站,其中中山市设南头、小榄(换乘站)、东升、中山北、中山、南朗、翠亨7个主线车站和古镇支线车站。根据规划,广珠城轨设计最高行车速度为200公里/小时,日客运量为39.5万人,远期日客运量55.7万人,每天营业时间从早上6时至深夜24时,达到18个小时。

   随着未来几年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中莞城际轨道、西部沿海铁路等的建成通车,加上现在的武广高铁、广珠城轨,将从时空上根本性改变中山市发展的外部环境,中山的交通地位将大大提升,在时空上产生新的优势。

 

   二、广珠城轨对中山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作为大运量、快捷的交通方式,城轨交通的效益具有明显外溢性和间接性,不仅体现在微观经济效益本身,而且体现在巨大的外部宏观效益,对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影响。

   (一)提升中山城市竞争力

   历史经验表明,交通状况和城市竞争力是成正比的。随着广珠城轨的开通,以及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的建设,中山将处在大“A”字交通的节点部位,其交通区位将迅速得以转变和提升,一跃成为连接珠江口东西两岸的桥头堡,这将有利于中山和珠三角其他城市建立更紧密的经济协作关系,有利于中山通过港澳两个国际都市平台,更好地融入到全球经济和世界城市体系之中。

   当然我们也应注意到,交通条件的改善,对各个城市及相关镇区带来的利益“增量”是不平衡的,尤其是考虑时间因素、各城市采取的不同应对措施后,这种“动态”的利益“增量”,在各城市分布的差别可能更大。比如各城市人才等生产要素和购买力的流向,便会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而出现明显的分化、组合。如果一个城市的生产要素和购买力的“流出”效应大于“流入”效应,那将会给这个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

   (二)加速人员等要素流动

   城轨交通最大的特点就是运量大、速度快,具有准确性和舒适性,会大大缩短时间的距离。随着城市群间快速通道的建设运行,人们在跨城市的信息交流、资源流通和人员流动上能够享受到极大的便利,大大提高人们选择的自由度,使人们能做到工作和居住并不在同一个城市,从而极大加速人口流动。

   在此背景下,如何充分挖掘与打造中山特色,提升城市魅力,尤其是增强中心城区对高端要素的吸引力,使之成为城市的中心枢纽,给包括购物和旅游在内的消费者,打造一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中山”印象,以此吸引高级人才来中山定居、顾客来中山消费、游客来中山旅游等,便成了面对城轨机遇,我市镇区两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与解决的课题。

   (三)带旺商业与房地产业

   城轨的开通,对于城轨沿线和城轨站点周围的土地开发和房地产业的发展,将会产生“一线带活一片”的明显刺激效应:城轨以其独有的优势,改变了城市的格局,形成了新的距离观念,刺激了城轨沿线房地产的开发经营,同时也将催旺城轨沿线的人流和物流,形成人口集聚和商业集聚效应。而随着居民密度日渐增大,购买力逐步增强,这些地方带来的又是连串的商机,成为众多商家开店选址的新目标。

   这样一来,中山房地产价格在珠三角的“洼地效应”便会受到明显的影响,外地人来中山购房、置业的现象可能大幅度增加,从而推动中山房地产价格的上涨。

   (四)促进珠三角一体化

   城际轨道网建成后,以广州为中心,一小时内网尽珠三角九城市,这样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实际上就是珠三角城市群内部的“公交”系统,珠三角地区将真正成为一个内部联系紧密的一体城市群,大大方便区域内资源便捷地跨城市调配,为“用全球眼光和区域视野来谋划中山的发展”提供了相当好的便利条件。

   当然,这对中山而言,也同样存在着“双刃剑”效应:因为通常而言,中心城市对高级人才和跨国公司的吸引力,要明显强于二线城市,这对中山打造“总部经济”的构想,无疑也是很大的挑战。

 

   三、抓住城轨机遇,促进中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明晰城市定位,强化城市规划

   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后,要素资源在珠三角城市群之间、在珠三角与内陆城市之间的流动性都将大大加强。中山能吸引、留住哪些要素,都与中山市的城市定位和在此基础上的科学规划密切相关。

   在珠三角城市群中,广州代表的是“广府文化”;深圳则与设计、时尚现代化之都联系在了一起;佛山有岭南文化、饮食文化、广佛同城化等定位;东莞以“制造之都”而闻名海内外;清远则依靠“卖山水卖空气”的旅游来定位自己。相比之下,中山的定位仍然处于模糊状态,制造之城、宜居之城、创业之城、历史名城、文化之城、博爱之城、和谐之城等,这些称谓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山,但又都不足以鲜明的表达中山市的内涵。由中国人民大学顾海滨教授组织的一份调查研究显示:在国内北京、上海、南京等五大城市,近六成人完全没有听说过“中山市”。这一结果凸显出中山城市品牌建设工作的滞后。不是政府不推,关键是因为一直没有找准城市定位而推展不力。

   因此,在要素资源快速流动的城轨时代,中山市政府要从人居环境、产业集群、名人文化等方面深度挖掘特色,组织专家团队提炼出若干备选方案,集思广益并形成清晰的城市定位,而后进一步强化城市规划和城市形象推介。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特别要重视市镇两级联动,改变过去有些镇区不重视规划的现象。有了明确的城市定位和规划,城市形象得以提升,城轨时代的中山对优质要素资源将变得更有吸引力,城轨的正面效应得以发挥,中山的美好明天也将变得更加清晰而值得期待。

   (二)提升主城区首位度,构筑城市要素资源高地

   主城区是城市门户,是辐射带动全市发展的首善之区。但由于历史原因,中山的主城区相对于各镇区来讲,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人口规模都没有多少优势可言,造成核心不“核”的现状。中山市这种主城区缺乏首位度的城市格局,导致城市资源聚集度不高,对镇区的辐射带动力不强,产业经济缺少向心力。随着城轨时代的到来,人流、信息流等要素流动的便利性可能会导致中山市各镇区的高级要素资源(企业总部、研发中心、技术平台等)为寻找更高层次的平台而加速向广州、佛山、珠海等更具向心力的区域流动。因此,提升主城区首位度,构筑城市要素资源高地,成为城轨时代城市间竞争的迫切需要,市委、市政府应从新挑战、新要求的战略高度予以关注。为此,我们建议:

   1、向主城区进行适当的资源倾斜

   在主城区强大到足以担当中山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之前,需要政府在行政资源配置和财政资源配置上向其适当倾斜。并充分发挥这种资源倾斜的杠杆作用,撬动大量民间资本进入到主城区的建设和发展中来。

   2、以“三旧”改造为契机提升主城区的视觉形象

   建筑群形成的公共空间,构成了人们对城市的直观感受,是展示城市形象和居住环境的重要表现形式。中山市主城区的建筑群整体风格偏于朴素,且缺少大型标志性建筑物。通过“三旧”改造,拓宽城区道路,打造一批现代化的且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物,使主城区拥有“首位”的视觉形象,更好地展示中山,集聚资源。

   3、大力推进主城区高端产业的发展

   发展高端商业,打造综合性商圈,使中山主城区成为全体中山人首选的一站式购物和消费目的地;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研发外包、物流整合、中介集成、金融保险及贸易代理等生产性服务业,使主城区成为全市的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发展总部经济,留住发展壮大的中山企业;将中山市主城区打造成协调专业镇经济发展的高层次平台,使各镇区的高级要素资源可以沿着城轨汇集到中心城区,通过整合,达到“1+1>2”的系统效果。

   (三)打造“特色中山”城市品牌,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有特色的,才是最有价值的”。城轨时代,中山市要想在珠三角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必须明晰城市定位,走特色发展的道路。

   1、建设“慢中山”,引领特色休闲生活

   现代经济的发展极大的改善了人们的物质条件,但同时也带来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以及生活压力的不断加大,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人们越忙碌,这大大降低了人们的幸福感。建设“慢”中山,要尽快建设自行车租赁站点系统,让人们充分享受使用慢道便利,有利于吸引忙碌的珠三角其他城市的人们来中山过“休闲周末”,重新体验“田园牧歌”般的悠闲生活。

   可考虑以绿道建设为契机,充分利用中山河道密集的自然条件,在主城区建设覆盖全城的“慢行道”系统,将全市河道资源整合,统一建设沿河道的休闲步行和自行车行驶的道路,重点考虑这种道路在全市覆盖面的广度而不是局部的气度,让“乡间小道”与城市宽阔的马路互相辉映,人们骑车或步行在这样的道路上更具休闲的意味,充分体验“慢生活”。

   2、建设“中山街”,打造特色商业平台

   城轨缩短了珠三角城市之间的时间距离,中山必须打造自己的特色商业,形成特色商圈,才能在跟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城市的竞争中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促进本市的商业发展。

   可考虑对目前的步行街进行适当改造,街道建设全部使用中山元素,融合中山历史上各个时代的特征元素,让游客能够短时间内体验中山城市发展的变迁史、奋进史的同时,还可选择中山本地生产的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在街道上展示销售,以及打造如“法国香水”、“进口葡萄酒”这样的“特色进口商品”购物广场,以此吸引游客。

   3.力推 “中山牌”,促进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以城轨开通为契机,将古镇灯饰、小榄五金、沙溪服装、南头家电、黄圃腊肠、横栏花木、大涌家具等中山特色产业,统一包装,以中山市的名义大力推广宣传,提升中山城市品牌,促进特色产业升级,让中山特色产业成为中山吸引外地居民的重要引力。

   (四)发展文化旅游业,吸引人流客流

   文化旅游业是“日不落行业”,具有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可持续循环利用等特征。中山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基础较好,应当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1、重视旅游文化广告宣传

   在城轨中山沿线站点,以及市内公交与城轨换乘点,全方位宣传中山作为“伟人故里、历史名城、一镇一品、人文中山”的城市文化特质,以中山乃至海内外名作家诗人艺术家的名诗名句名画为主题,打造中山旅游文化及中山名人文化长廊,使之成为中山独特的流动文化风景线,树立中山旅游文化名城形象。

   2、打造5A级旅游景区

   推进文化名城建设和八大文化工程建设,整合孙中山故居、孙中山研究所、逸仙图书馆、翠享村等资源,构建与电子数据相结合的“孙中山研究信息中心”, 推进以孙中山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旅游、影视制作等产业的发展,加速打造翠亨村国家5A级景区。将孙文路打造成特色博物馆系列的展示长廊,将收音机博物馆、商业文化博物馆、名人纪念馆、灯饰博物馆等特色博物馆群的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促进文化与旅游、商贸等经济活动融合,打造特色休闲文化旅游业。

   3、发展“健康饮食”产业

   当前社会发病率不断提高,富裕后的人们愈加关注自己的健康。作为拥有国家健康产业基地的中山市,应当大力发展以此为主题的工业旅游、美食旅游,吸引珠三角其他城市的居民来中山开展“健康之旅”、“美食之旅”。在健康产业蓬勃发展的基础之上,在城轨站附近进一步集中全国各民族的健康饮食文化,开辟中山“健康美食城”,吸引珠三角其他城市及全国各地的居民来中山旅游消费。前期为了培育盈利空间比较小的健康饮食市场,可以考虑适当控制商铺租金,提供创业补贴。

   4、建设民间艺术品交易市场

   随着全国各地文化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普通民众的文化需求不断被点燃,艺术品更多地进入普通民众生活,极大地促进了地方的文化建设。利用好中山小榄的全国书法之乡、三乡古玩家具集散地、以及大涌的红木和黄圃的腊味等特色资源,围绕城轨站场开辟适当的渠道供普通的工艺品创作者和普通居民展开交易,有助于繁荣民间艺术,也必将成为中山吸引各地普通艺术品创作者和普通艺术品需求者交易的聚集地。

   5、培育有中山特色的宜俗宜雅的文学艺术氛围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支持和引导下,我市群众文化事业和文学艺术创作氛围发展向好且已具备一定基础及知名度。基于此,在面向全省全国,进一步培养和推介这一领域的“名家名作名品”的同时,适当承办和举办有中山特色冠名或中山元素加入的省级国家级乃至国际性的文学艺术活动,对于光复并光大作为“岭南文化”发源地之一的“香山文化”圣地具有特殊的不可代替的历史意义。同时,对于利用城轨交通的便利吸引海内外游客尤其是海外侨胞前来中山“文化旅游”、“文化寻根”和“品味艺术”的这一城市特色文化品牌的营销策划,无疑具有现实意义。而对于本地文化土壤和文学艺术氛围的培养,其意义作用更是不言自明。

文章分类: 专题调研



微信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