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中山市东区支部 刘秋庚
摘要:本文试分析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现状与问题及原因,进而从政府与学校层面找出对策与办法,共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转型升级与特色发展。
2006年4月25日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明确强调:“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校园文化是学校的一种“教育场”,它不仅能陶冶师生的情操,规范师生的行为,而且能够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核心素养。
一、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近些年来各级教育政府部门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加强了对校长的培训,并把它纳入教育评估体系范围,笔者在对一些学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调研中,部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还在初步建设阶段,有些学校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但总体方面文化建设效果不明显,大多数学校的发展方式还是依靠传统的物质驱动方式,以物质杠杆来刺激调动教师积极性与主动性。正所谓的“有钱好办事”的方式来促进学校的发展,而深层次的文化建设一度滞后。文化建设主要表现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建设等方面,物质文化建设是学校之“形”,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有美化,绿化,但缺文化;制度文化建设是学校之“规”,制度文化建设方面有制度,却无全盘落实;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之“魂”,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有知识,可是无共识、重个人,缺乏明确清晰的载体去落实与体现。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依靠传统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必须寻求新的发展动能,新动能在何方?笔者认为学校发展的新动能是加强文化建设,唯有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专长,文化所产生巨大凝聚力,战斗力,向心力难以估量,笔者在调研校园文化过程中,发现如下问题:
(一)重突击轻规划。有些学校对校园文化认识不足,热情不高,片面追求升学率,功利主义思想严重,缺乏长远的规划。上面来检查,临时突击一下,校园文化建设显得很苍白。甚至有些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根本不是对学校内部的教育历史、故事的提炼,完全是请外面的专家或者公司来设计,是外脑给出的一套理念和文化符号,完全是外挂式的。
(二)重学生轻教师。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主体,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但是文化建设工作不能只局限在学生之中,教师也应参与培育工作。
(三)重物质轻精神。在建设校园文化时,有些学校过分注重物质环境建设,而偏离了精神建设。要想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的确离不开干净、整洁且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在建设物质环境的同时还需要赋予其精神与灵魂.
(四)重活动轻课程。很多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当做一种文化娱乐活动,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只是课堂所学知识的优化及补充,甚至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课外活动画上等号,这种理解并不全面,也缺乏理性。
(五)重校内轻校外。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不仅仅是校园内部的工作,封闭式的校内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取得客观的效果。课外实践活动作为校园内部文化的补充与延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重传统观念与轻现代意识。有些学校文化建设中贴出的一些标语让人毛骨悚然。如“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多考一分,干掉前人”“ 生时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等等。这些标语当中无不体现功利化,成人化色彩,面对学习刻苦,勤奋,努力固然重要,但寻求科学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更为重要。
二、问题的归因
(一)校长的观念、能力与态度影响了学校文化建设的进度、品味与深度。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校长就把精力用在了应试技巧的研究上,过于重视以政策制度和命令为特征的外部力量来管理学校,不懂得从内部、从人的思维与行为出发塑造学校文化,用文化来管理学校。其次由于校长的频繁交换,致使不少校长追求眼前利益,影响了校长本身的文化建设自觉意识,学校文化建设缺乏连续性与继承性。
(二)学校没有形成系统的办学理念,对已形成的办学理念不能进行科学清晰的意义阐释。教师、学生和家长对学校办学理念不清楚,没有内化为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行为精神中,不注意对学校传统文化进行梳理继承,对创新的文化也不注重积淀提炼,
(三)学校对学校文化的理解和把握具有片面性。有的把学校硬化绿化当成学校文化建设;有的把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归为学校文化建设;有的等同于学生课下活动的开展等等。学校热衷于硬件和环境建设,热衷于各种专题性大型活动,热衷于制定各种制度与文件,热衷于媒体宣传、品牌设计等。对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观等精神文化关注不够,这使得学校的文化建设流于表面形式。
(四)学校在追求教育改革的过程中,盲目奉行“拿来主义”,单纯模仿一些品牌学校或企业文化建设的理念。不从自身学校情况出发,导致学校文化缺少生成性和原创性,导致学校文化建设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不能化为学校永久的精神品质。
(五)学校文化脱离了学校日常生活。不能真正把学校文化回归到教育本意,定位到课程与教学上,突出为师生发展这一根本宗旨上来。课程与教学是学校的日常生活,是最基本、最普遍的学校文化,没有了课程与教学,学校就不再存在,离开课程与教学的文化建设永远不会有价值、有生命力。
(六)学校文化建设面临窘迫时期,有时感觉任何先进理念都不能满足师生发展和生活的需要,理念总是跟不上学生成长和社会文化变迁的步伐。学校的价值观正在被社会日益更新的各种文化拷问着,学校精神文化阵地难以长期坚守,学校文化建设与社会文化建设不协调发展。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一)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年终考核的必考项目,订出长期建设目标,有方案,有措施,有督促,有落实;有必要可以成立专门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部门,加强对校长的文化建设方面培训,以提高校园文化建设质量与水平。
(二)各校应成立以校长为首的校园文化建设专门委员会,讨论与安排相关事宜,安排好相关的校园文化建设资金。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总体规划并给予重点关注。
(三)提高教师与学生的校园文化建设参与意识,积极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与核心作用,引导学生为校园文化建设出谋划策,贡献力量。教师个人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身作则,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四)充分整合利用社会、家长各方面资源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共建合力,打造开放性与现代意识的校园,而不仅仅是校长个人唱独角戏。
(五)学校不断加强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提炼与升华,确立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学校的各项工作开展都体现学校核心价值观,使其真正深入人心,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使其不断沉淀与升华。
(六)学校在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同时,不仅要重视有形的自然环境改造,更要加强人文环境或隐性文化的建设,发挥文化的引导,凝聚,激励功能。在完善制度建设的同时,不仅要强调制度的执行与落实,还应注重发挥制度的文化功能,给制度以灵魂,强调人的理想信念,奋斗方向,为人准则。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员参与,全方位配合;要树立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思维,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统筹协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自觉地把校园文化融入到教学、管理工作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
(此文已报送盟省委参加2017年第五届民盟教育论坛的征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