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是解决收入、就业、民生等诸多问题的总纲,发展经济的关键又在企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壮大又与地方营商环境的好坏密切相关。良好的营商环境既是企业发展的沃土,也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和推动力。自2015年国务院明确提出“放管服”改革措施后,各地纷纷以此为核心内容,为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出台一系列的措施。尽管我市营商环境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营商环境不优”仍然是我们必须面对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我们对我市一些企业的座谈与问卷调查,我市在“放管服”与营商环境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与服务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企业发展中的很多难题,单靠企业自身的努力,耗费大时间长,又往往收效甚微。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不少企业发展中有的遇到融资难问题(如弘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有的遇到土地问题(如瑞康电器有限公司),有的遇到增值税退税返还问题(如TCL空调(中山)有限公司),还有的遇到人才难进人才难留问题等等。不少企业不知如何向相关部门求助,有的企业虽已向相关部门反映,但很长时间依旧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让其时常有孤立无援之感。
二是政策上依然存在一些限制企业发展的阻碍因素。比如广盛运动器材有限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尔夫球具生产厂家,也是我市的纳税大户和出口创汇大户,但其出口的高尔夫球杆在出口报关时常常受到阻碍,很难拿到出口许可证,为此,该公司时常要冒违约和失去客户的风险,逼不得已只能考虑将生产基地转移到越南和我国台湾地区。再如,据瑞康电器有限公司反映,部分企业在建设厂房时,其消防设施和设备安装标准与酒店的标准基本上是一样的,这种过高却不必要的要求,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三是企业家和市场主体的创业创新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下,叠加疫情冲击和国际形势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不少企业反映面临订单减少、成本上升、竞争加剧、人才流失的压力,对未来的预期更趋于谨慎,有的企业家对在中山本地增资扩产趋于保守或观望,有的则考虑或已经将生产基地外迁到土地、税收、资金、用工成本更低的其他国家或地区去。
建议:
一、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趋利是企业的本性,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是企业赢得竞争的有效途径。原材料成本、土地成本、人工成本、商务成本等存在一定的刚性,虽然政府也可以用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等政策予以支持,但幅度有限,关键是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工作部署,遵照《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国办发〔2020〕43号)、《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深入推进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放管服”改革,该放开的尽量放开,交给企业和市场;该管的管好,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该服务的服务到位,营造良好的亲清政商关系,用一流营商环境这一“软环境”抵消生产要素呈不断上升趋势的“硬成本”。
二、按一流营商环境要求着力提升政府服务效能
学习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要求,推进营商环境改革与建设。加大建设一流营商环境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在全市营造亲商、重商、爱商、护商的文化氛围,让中山市民认识到每个人都是营商环境的一面旗帜,营商环境建设是每个人的责任,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尤其是政府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要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提升服务效能,真正做到“无事不扰,有事必应,应之能解”。即便是本部门解决不了或者不属本部门管理的事项,也能自觉主动发挥协调、搭桥作用,联系相关部门解决好。清理市镇(街)级制订的各项规章制度,废除与形势不符不利于企业发展的限制性规定,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充分发挥好政府的势能和企业的动能,打造全国企业办事最便捷、项目落地最快速的城市之一,推动中山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以问题为导向搜集和破解企业发展难题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家说了算。企业办事的堵点、痛点、难点,就是营商环境改革的发力点。”为贯彻落实中山市委的上述指示精神,建议由中山市政府办公室牵头,联系各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政银企对接会、交流会,并将之制度化、常规化。通过这种方式搜集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难题,分门别类,交由相关企业自行解决;若企业和市场解决不了,需要“有为政府”解决的问题就明确责任部门和参与部门,并强化各职能部门的协作配合,有效破解企业发展中各种各样的难题。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全覆盖挂点联系规上企业,深入企业现场解决问题,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贴心高效服务,让企业真正感受到只要来中山投资,就没有难办的事。这样既有利于吸引外地企业来中山投资,也有利于鼓励中山本地企业心无旁骛增资扩产。
四、弘扬企业家精神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特别强调企业家的贡献和作用,指出“企业家也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关心呵护企业家、无私高效服务好企业是我们的天职。”要“用心用情呵护企业家、高效服务企业。”强调“必须发自内心呵护企业家、高效服务企业,最大限度激发企业家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弘扬企业家精神,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建议参照税收、就业、产值、成长性、社会公益等多项指标,组织编写《中山企业家传》、《中山创新创业史》等类似书籍,表彰企业和企业家贡献,提炼总结其创新创业经验,作为中山人精神和中山人文化的一部分加以传承和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