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第121019号
案 由:关于加快承接深圳精密制造产业转移的建议
提 出 人:民盟中山市委会(共1名)
是否重点:否
联 系 人:民盟中山市委会
办理类型:主办会办
承办单位:经济和信息化局,商务局,发改局
内 容:
一、我市精密制造成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精密制造成为中山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新方向。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山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珠江西岸乃至全省重要的装备制造业生产基地。受地域、环境、位置等要素资源所限,中山从自身实际出发,摸索出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的新途径,从一味追大、追重转而向“专、特、精、高”方向发展,着力发展以智能装备制造装备为重点的先进装备制造业,适当发展医疗器械、高新技术等精密制造业,在装备制造业的细分领域上集中发力。
(二)精密制造企业的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借助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和工业母机加速发展等契机,中山精密制造知名企业不断涌现,明阳风电、大洋机电、奥美森等大型龙头装备制造企业荣获了诸多科研成绩和国际前沿技术;新诺、汉唐、立体光电灯“高精尖”企业迅速崛起,而且在注塑机械、机床机械、精密模具、锻压机械等方面也拥有众多排名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的知名企业。2016年8月,中山出台《智能制造2025规划(2016-2025年)》,提出重点发展核心基础零部件、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智能专用装备等精细化装备,有助于继续推动中山精密制造业发展。
(三)精密制造行业发展版图由国内扩张至国际。
近年来,中山实力较强的精密制造企业积极向外拓展,鸿利达为美国著名运动相机厂商生产精密塑胶构建、鑫光智能为美国福特轿车提供焊接应用全系列机器人解决方案、广新海工与国外研究机构共同研究开发新型高端工程船舶,中山精密制造逐步融入全球相关产业链发展中,“世界级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定位愈加清晰。
二、目前我市精密制造成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
在看到发展的同时,中山与国内外精密制造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核心关键零部件仍然受制于人,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产业集聚程度不高,产业链延伸不够全面,产业带动效应有待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产业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三、我市承接深圳精密制造产业转移的可行性
(一)区位交通便利
中山地处珠江西岸核心位置,与深圳地区的公路网路发达,目前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正在建设中,预计未来将具有更好的区位交通条件,对承接深圳地区相关领域产业转移具有天然优势。通过加强与深圳地区的对接交流,将有助于开拓国内和周边区域的市场,并进一步走向全球,扩大相关产业的对外辐射力。
(二)产业基础优良
由于精密制造产业大部分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因此,要承接上述两个领域的产业转移,承接地区必须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对于中山来说,精密制造产业并非从零开始,发展历程均超过20年,部分产品、技术甚至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此外,相比深圳地区,中山生产成本较低,这些都大大增加了中山承接深圳地区高端精密制造产业的可能性。
(三)发展环境优化
经过多年发展,中山在精密制造产业方面都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配套服务体系,人才、资金、政策等环境要素的聚集效应逐步显现。更为重要的是,中山政府对企业的对外交流合作持开放态度,通过政府牵头搭建各类跨区域平台进行推介招商,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主动承接 “大珠三角经济圈”产业外溢带来的发展良机,十分有利于吸引深圳优质企业投资落户。
因此,加快承接深圳精密制造产业转移,是快速提升我市精密制造产业整体水平的一条可行路径。
办 法:
(一)以招商引资为核心,壮大产业发展规模
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根据本地区的区位情况和产业基础。以现有产业基地、开发区、产业园、新区为载体,坚持高起点、高质量招商。一是借鉴深圳的成功经验,包括产业链配套招商、协同园区共同招商和创新各类渠道招商。二是制定针对精密制造的招商引资各类标准,对引进企业所属行业、规模、数量、投资额进行严格划分,提高精准招商的可操作性。三是完善招商引资的后续服务工作,对引入企业进驻情况、资金落实、土地供应等情况进行跟踪,为产业发展提供持久的助推力。四是招引主导产业上下游企业,成链发展配套产业,加强产业发展优势。 (二)以重点项目为契机,带动产业快速成长
中山在大力发展精密制造产业的过程中,应改变现阶段产业发展规模较小的不足,以重点项目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根据《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布局和项目规划》、《中山市智能制造2025规划(2016-2025年》相关要求,编制精密制造重点项目投资计划表,一是在现有企业中筛选出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型强的产业龙头项目,二是招商引资引入符合国家、省、市规划要求、能形成新兴业态、有利于提高产业竞争力的优质项目。
(三)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一是统筹、高标准建设园区。立足高起点,规划先行,大力推进精密制造产业相关专业园区和产业基地的建设,避免低端、重复建设,形成各有侧重、相对独立的产业格局和相互配套、相互补充、功能齐全的总体布局。二是优化园区环境,加强要素引领,引导人才、资金等向园区集聚,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优化产业集聚环境。三是提高园区发展质量,采取政府联合招商方式,设立一定的园区准入门槛,对精密制造产业重点项目优先安排;加快引入、建设和完善加速器、孵化器、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帮助中小企业快速成长;设法集聚国内外精密制造企业和机构总部,前向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四)借鉴深圳微小卫星产业化经验,布局中山卫星应用产业
加大中山北斗应用示范基地与深圳微小卫星产业的合作对接,结合相关规划要求,重点发展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三大领域,不断推进应用概念和应用模式创新,积极拓展卫星在应急、救灾、气象监测、通用航空、智能交通、物联网等领域的应用。借鉴深圳经验,与深圳地区的研究机构、大学进行深度合作,带动更多的本地企业参与到卫星应用研发工作中,构建完整的的卫星应用产业体系,推动卫星应用产业体系的商业化。
(五)学习深圳智能制造发展模式,提高智能装备产业竞争力
一是打造自有品牌,学习深圳经验,重视智能制造企业的核心技术攻关、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培育和引进,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自有品牌,尤其是省级以上名牌产品,提高智能装备的产业影响力;二是围绕已有优势产业开发智能制造产品,包括加快集聚发展高端医疗器械,发展智能医疗产业;推进纺织服装、工程机械、五金产品等领域企业建设智能化示范生产线和示范数字化车间,提升装备智能化水平。
(六)抓住 “机器换人”的契机,打造工业机器人“生态圈”
在“用工荒”和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下,珠三角“机器换人”飞速发展,对工业机器人需求庞大。加快工业机器人发展,不可能依靠国外机器人引进,但单单依靠出台优惠政策、龙头企业带动也远远不够,必须建立起工业机器人产业应用发展的良好“生态圈”。因此,中山发展工业机器人要从打造“生态圈”出发,主动承接位于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不同位置的企业,包括创新、研发、孵化、生产、销售等,同时将产业链上分布零散的各种资源和需求有效集中,促进“生态圈”内的企业抱团发展、共同攻关,打造工业机器人“个性研发-批量生产-产业规模”的生态圈。
委员(提案者)通讯录
民盟中山市委会, 88381567,
承办单位通讯录:
经济和信息化局, 郑凤珊, 13427064093, 88315212,
商务局, 严骏, 13928183833, 89892817,
发改局, 邹辉周, 18802596628, 88315194, 528403, zs-jihua@zs.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