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山市委员会十一届四次会议提案
(案号114106)
市民运动会是以“民生”为根本、以“民众”为对象、以“民乐”为理念,全民参与的运动会,旨在全民健身,将“健身、健康、快乐、幸福”融入城市文化。具有设项草根性、参赛广泛性、办赛灵活性的特点,不同于以竞技为目的的传统市运会。
一、中山市举办市民运动会的背景
(一)国家战略
2014年10月2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意见》明确了六方面任务。中第一条就是是创新体制机制,简政放权,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推动职业体育改革,创新体育场馆运营机制。第六条是营造健身氛围,倡导健康生活,实行工间、课间健身制度,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积极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开放。
(二)中山市是全民健身示范城市试点
2011年9月中山市被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全民健身示范城市”试点单位。中山市将开展试点工作作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和美中山的重要战略举措加以部署。市政府要求各级各部门围绕省委、省政府“转变体育发展方式”的要求和市委、市政府 “增进民生福祉”、“实施全民修身计划”和“创新社会管理”等工作主题,以改善民生共享成果为导向,以健体修身体育惠民为落脚点,加快转变体育发展方式,推进体育发展转型升级,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取得显著成绩。
二、举办市民运动会的意义
1、市民运动会是城市创新转型的缩影。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体育是民生、体育是精神、体育是文化”,创新的点子、转型的方式,光提出来是远远不够的,还得落实到细节中。
市民运动会重在一个“民”字,要以“民生”为根本,以“民众”为对象,以“民乐”为目标,动员最广大的市民投身体育运动,为市民搭建全民健身平台,让体育真正为民生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市运动会”到“市民运动会”,不仅多了一个字,而且更贴近了体育的本质,还原了体育的民生本色。从“市”到“市民”,变的是考核方式,折射出体育事业从“金牌为本”到以人为本的理念之变。
2、市民运动会能提升城市活力和市民的幸福指数。
运动是最具动感的快乐生活元素,普通民众参与体育运动项目的程度是检验一座城市活力大小的衡量指标。市民运动会充分诠释了健康生活与幸福指数的内在联系,对提升市民的身体素质,提高市民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公平感,提升社区生活的愉悦感,激发企业职工的自豪感,增进民生福祉具有积极的作用。借助市民运动会,充分发挥了体育引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重要作用,推进民健身活动日常化、生活化,培育“每天健身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快乐生活一辈子”的全民体育理念,让体育成为中山市民生活的幸福源泉。
3、市民运动会是民生体育的新平台。
市民运动会是政府提升体育公共服务能力的全面检验。通过竞赛、活动、展示、服务,搭建起的开放式市民参与大平台,让老百姓切实享受体育发展带来的实惠。同时,借助市民运动会平台,凸显示范带动效应。城乡各级各部门、各行业及企事业单位积极支持举办各类活动,推动了群众体育的社会化,形成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体育需求的新格局。
4、城市运动会丰富城市内涵。
建设幸福和美中山、打造健康城市,是全体市民的共同期盼。通过市民运动会,在全市城乡形成了持续不断的全民健身热潮,“健身、健康、快乐、幸福”融入城市文化价值观的新内涵,展示城市魅力、建设“幸福和美中山”注入了强大动力。
三、传统市运会存在的问题
(一)以竞技为目标,不能全面促进人的健康发展
政府办赛,各镇区、单位组拿金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提到体育,人们头脑中浮现出的往往是肌肉健硕的专业运动员和亮闪闪的金牌。可以说,在许多人眼里体育几乎成了竞技、名次的代名词,体育赛事也要围着奖牌转。但是,竞技体育只是体育的一部分,体育运动的根本目的是增强人的体质,传统市运会的思维定式和组织方式不能全面促进人的健康发展。
(二)设置项目少,受益人群有限
设置项目少、参赛人数少、观众少、获奖少、参与面窄,成为市运会的显著特点。
2009年11月28日,中山市举办了第六届市运会,中山网记者这样报道。运动会历时将近6个月,共设16个大项、43个组别的比赛,全市24个镇区代表团共8550人参加,创历届市运会规模之最。
前后六届参赛人数加起来不超过4万人,这相对于300多万的中山市民,可谓屈指可数。
【建议】
市民运动会应该是老百姓的奥运会。市以民为天,民以市为荣,市民运动会的办赛理念应该是:全民参与、全民运动、全民健身。模式应该是:政府主导、条块合作、行业推动、市民参与。
(一)建议在适当时机举办“市民运动会”并成立多方参与的“市民运动会领导小组”
1、建议政府决策在适当时机举办“市民运动会”,成立多方参与的“市民运动会领导小组”;
2、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编写“中山市市民运动会竞赛规程”;
3、协调各级、各部门、各协会能顺畅进行运动会各项比赛;
4、及时吸纳、修正、反馈各方意见、建议,能使运动会正常、公平、合理进行。
(二)加强市民运动会赛制创新研究
市民运动会的级别多、项目多、组别多、参与面广,市民运动会持续时间应该在6-8个月时间。可以按照现行的四年一次进行。但每年都要举办一些深受百姓欢迎项目的单项赛事,让市民体育运动常态化、经常化、生活化。
1、实行三级赛制。赛事自下而上,从街区基层的三级、镇区二级到最后集中参加市一级决赛,基本形成周周有比赛、月月有高潮的火爆场面。
2、设立达标、等级、段位赛制。市民运动会在棋牌、武术、田径、游泳等30个项目中开展达标赛和段位、等级的认定。如游泳达标赛是在市内指定游泳馆里进行,在泳池中辟专门的达标泳道,配有专门的裁判,市民随时可以报名参赛,获得业余等级成绩就发证书。
3、创新比赛形式。如体育与科技的结合的虚拟运动会,与网络结合的棋牌赛“欢乐三打一”,源自于草根的擂台赛“谁来当擂主”,“中山某某吉尼斯”,“大篷车”型的流动比赛,把比赛送到市民身边,让市民感到总有一项适合我。
(三)号召社会广泛参与
坚持“政府主导、条块合作、社会互动、市民参与”的工作原则,多方参与,开门办赛。借助各委办局、社会团体、单项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楼宇管委会等各种力量,把赛场从场馆搬到街道、社区公共运动场、百姓健身房;把比赛送到商场、菜场、车间、楼宇、军营、学校、工地、沙滩、马路上,形成社会协助机制和体育社会化新效应。市民运动会的办赛主体下沉,除了市、镇两级体育主管部门外,社区基层、企事业单位和协会成为运动会的办赛主体,还应该锻炼基层办赛、组织能力,培养体育骨干。传统的媒体在发挥宣传功能之外,也应成为市民运动会的承办单位,如中山市广播电台、中山电视台、中山日报均可举办各种、各类创新比赛项目,吸引更多市民参与。这些新兴社会力量的加入会为市民运动会注入新的活力。
(四)做好全民运动会宣传发动工作
为了方便市民报名,可开设定点报名、网络报名、现场报名等几种形式。除了社区发动外,应注重通过工青妇、市级机关工会等条线,通过全民健身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在推动“困难人群”参与锻炼上取得突破。
在参与人群中,除了学生和普通市民外,各委办局、企事业单位职工应该积极响应,使得职工大联赛、各类企业运动会广泛开展。
市民运动会的媒体宣传,应该呈现出立体化全覆盖、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推广声势。报道不仅要幅度、还要有深度,同时利用新媒体开拓宣传途径,开发市民运动会官方网站、体育公共服务热线等,加强沟通互动、增强宣传效果、渲染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