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显示,慢病导致了45.9%的全球疾病负担,而中国已达到60%以上,我国以慢病为主的死亡数占总死亡数70%以上。通过收集、查阅近十年文献和居民健康档案,中山市城区(岐江区)慢性病社区诊断报告显示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64.03%。由生活、生产方式及心理因素导致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精神病、职业病等,简称慢性病),已成为影响我市居民健康和危及生命的主要原因。
调查发现,我市慢性病主要病种为高血压病、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恶性肿瘤、脑卒中等;农村居民(南朗镇)主要慢性病的总患病率为46.23%,排在前5位的是:超重和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和关节病,其患病率分别是 30.8%、11.9%、8.5%、8.1%和6.5%。不良行为习惯排在前3位的是高脂饮食(58.9%)、吸烟(25.6%)和饮酒(15.3%);就医意向方面,有66.0%的居民表示患病时首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有81.3%的居民曾经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长期坐着工作(OR=1.704),高盐饮食(OR=2.752),高脂饮食(OR=2.497),吸烟(OR=1.932),饮酒(OR=1.354),经常熬夜(OR=1.213)是农村居民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而经常运动(OR=0.417)和常吃蔬菜水果(OR=0.318)是慢性病的保护因素。
以上数据显示,中山市居民慢性病的患病率较高,加强居民慢性病的健康教育工作、提倡健康的卫生行为和生活习惯、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开展慢性病的规范化管理势在必行。
近年来,中山市人民政府为了加快卫生事业发展,进一步完善我市公共卫生管理体系,2010年发出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卫生事业发展的意见》,2011年发出《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核编定岗工作意见、建立健全基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实施办法的批复》、《关于在各镇区设立社区服务中心的通知》及《中山市镇属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办法》的通知等指导性文件。但由于各镇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均衡及历史等原因,各镇区推动辖区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化的力度不一,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差别较大,主要体现在:
一、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定位不清
各镇区对“独立管理”和“院办院管”态度不统一,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较完善的火炬开发区、三乡、古镇等镇区,“独立管理”更能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前提条件是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政策的倾斜。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尚不完善的镇区认为,“医院主办”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能够得到医院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以及临床、护理、药剂人员的协助。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定位的不明确,造成各镇区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
二、人员配置和经费投入不足,公共卫生工作质量难于保证
人员编制不足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反映的问题。社区卫生机构“有岗无人”而缺少疾病防控的主动性干预,人员兼职过多,缺少有效的评估与激励,人才流动性大。在某些镇区,社区科与医院共用一套人员开展工作,医生既要开展诊疗维持收入,又要兼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的内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质量难以保证。部分镇区财政实力相对薄弱,属镇区配套部分的经费无法落实,政府购买服务能力较弱。还存在经费的审计、绩效考核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据2012年各镇区上报数据,全市近1/3的镇区未能完成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发现的任务,近1/3镇区患者规范管理率≤30%,近2/3镇区患者控制率≤30%,均低于全省乃至全国的平均水平。
三、慢病管理的运行机制不健全,信息化程度低
全市高血压、糖尿病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工作机制尚不完善;缺少慢性病管理知识技能方面的培训;一些社区医师重医轻防,只注重药物治疗,而轻视非药物治疗;只注重坐堂就诊,而轻视连续性管理;信息化程度低,健康档案的建立、更新和共享都受到很大的障碍;依靠被动发现和电话随访的方式发现和管理病人,工作效率较低等等。
【办法】
在慢性病防治任务日益艰巨的严峻现实下,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疾病控制方针,提升“防”、“治”、“管”等一体化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对提升中山市民健康水平、降低疾病支出、减轻财政负担等等,具有十分长远的战略性意义。慢病防治是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除需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广泛的社会参与外,如何提升“防”、“治”、“管”等一体化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是关键。为加强中山市慢性病防治工作,有效预防控制慢性病危害,全面落实中山市政府提出的“坚持改革创新,增进社会融合,努力改善民生,建设‘三个适宜’幸福和美家园”的总体要求,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及措施如下:
一、坚持政府主导,加大公共财政投入
坚持政府主导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镇区政府应加大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经费投入,保证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的公平性,配套、完善财政审计制度,建立公共卫生服务经费长效投入的机制,提高政府投入效率,最大限度发挥政府财政的公共服务职能。中山市在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上,促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与高血压、糖尿病分级管理的衔接。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在制订高血压、糖尿病医疗费用补偿标准和就诊规范时,要对疾病不同阶段、并发症等进行分类管理,引导患者就医合理分流,促进医疗卫生服务的合理利用。
二、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保障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积极推广各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切实贯彻好35岁首诊测压、65岁老年人体检、肿瘤筛查、糖尿病排查等疾病预防措施,及早发现疾病高危人群。对已有危险因素的居民,通过进行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督促其改变不良生活行为,及时转诊确诊,做到慢性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建立起社区医生网格化的责任管理制,通过对患者在社区一对一连续综合的个案管理,建立有效的随访制度,密切医患关系,提高治疗依从性,进而增强健康干预效果,提高疾病控制率,切实改善患者健康状况,同时也有利于控制医疗费用,提高疾病管理效益,降低管理成本。
三、改革慢性病防治管理工作机制
推行社区医生首诊制,通过更加优惠的医保报销政策和越来越方便快捷的服务(在社区全科医生处也可预约大医院的专家,可预约大医院的检验检查等),吸引更多社区居民,特别是参加过慢病管理的患者在患上常见病、慢性病后逐渐把第一选择放在社区进行综合治疗。
畅通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运行机制,组建区域性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管理联合体,强化联合体内镇区医院—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的协同,促进联合体内部实行人员柔性流动,统筹调配联合体内的资源共享。加强社区全科医生和医院专科医生的协作,全科医生负责在社区进行疾病筛查、重点人群和患者的健康管理;专科医生负责疾病诊断、治疗方案制定以及疑难杂症和危急重症的诊治。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按需配足人员编制,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制度,通过学历教育、继续医学教育、进修交流和岗位培训等途径提升卫生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重点推进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全科—公共卫生—护士专业队伍”,提供高血压、糖尿病规范性诊疗,健康管理和随访用药指导的连续性动态服务。
五、建立覆盖全市的居民健康管理信息化系统
居民健康信息资源的系统化、网络化管理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各级政府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建设全市范围内统一格式、统一标准、统一接口的健康管理信息平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个人健康档案为基础,开展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管理在内的各项医疗卫生保健业务,逐步实现数据一点采集,多点利用,提高卫生资源利用的效率。进一步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与健康管理信息系统的对接,提高卫生财政投资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