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民盟首页 > 参政议政 > 提案精选  >  关于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关于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发表时间:2014-07-08

扫描本文二维码

二维码
415

【内容】

 

  工业化以来,现代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发达国家重要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支柱。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面对全球实体经济的竞争,美、欧、日、俄、印等主要国家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将政策重心聚焦到职业教育上,将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基石,迎接新工业革命挑战的重要战略。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经济发展必然从产业工人依赖(劳动密集)向技术工人依赖(技术密集)转变,有专家预测,“技工荒”将会成为继“民工荒”后的新一轮人力资源危机。随着中山市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推进,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据不完全统计,中山市目前技术工人缺口已达8万人以上。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超前应对新一轮人力资源危机,实现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一招。

  我市的中等职业教育经过前一阶段的超常规发展后,进入了关键的调整期,要继续保持在全省的领先地位正面临如下的一些问题:

  1.管理协调机制不顺:由于中等职业教育投入大,涉及面广,进一步加快发展要牵涉到市镇两级和诸多部门。目前,我市缺乏强有力的机构,去协调市镇两级和各部门统筹制订规划和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2. 办学体制不合理:中山市是不带县的地级市,除市中专、技校和市一职是市直属外,其余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主体均是镇(区)政府,分级办学充分调动了镇(区)政府办学的积极性,这对于发展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是非常有利的,但同时对发展职业教育也存在不利的一方面,各镇(区)出于本位考虑,专业重复设置、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高、资源浪费等现象。如个别镇区不愿意招收镇外的学生,部分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市里很难统一规划专业的合理配置。导致专业设置重复,规模偏小。同时,双重的办学体制导致政府对职教的投资严重不均。近年来我市几次大规模的职业教育投资,都是偏重于市直属的几所职业学校,而对镇属的职中,投入相当有限。它们在我市超常规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逐渐被边缘化。

  3.办学规模偏小:职业院校毕业生在数量上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中山市今后几年每年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约12000人,按目前中职的升学率20%算,每年将有2400人升上高职院校,直接走上就业岗位的只有9600人;全市3所高等职业院校每年毕业生9000人,留在中山就业的约6000人,远远不能满足我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4.社会重视程度低:受普高热的持续冲击,社会普遍存在读职中低人一等的看法。职中很难吸引到优秀生员入读。随着高校逐年扩招,高中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不少家长对升学形势盲目乐观,不惜花高价也要将中考落第的学生送进普通高中,而不愿意把孩子送到职中就读。同时,部分镇、区领导也对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存在一些偏见。

  5.实训设备设施严重不足:尽管与全国大多数地区的职业教育相比较,我市的设备设施相对优越,但仍是主要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许多专业由于没有实训室,导致教学脱离生产实际。中山要在十二五期间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没有较完备的实训设施,就不能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人才。

  6.职业教育缺乏企业和行业的进入:政府对企业和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责任没有强制性要求,引导力度不够。中山市大部分企业都是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居多,缺少中长期的人力资源培训规划。现行的职业教育没有得到企业的完全认同。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不高。中职教育依然是学校为主导,缺乏企业和行业的进入。我市的中职教育大部分都是政府为主的公办学校,投入机制单一,政府负担过重,且办学灵活性较差。

 

【办法】

 

  当前我市的产业正在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市的企业正在或即将面临“用工荒”,尤其是缺乏具有中级和高级技能人才。为应对这种形势,今年起,根据国家部署,我市将实施两项重大政策:中职教育免学费和异地中考。这两项政策将对我市的中等职业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如果乘势而上,我市的中等职业教育将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为我市产业的转型升级助力。目前,我省周边的兄弟县市正在大手笔地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如果我们不迅速制订和实施相应的措施。我市的职业教育就会拖经济发展的后腿,在这一轮的竞争中失去在省内领先的地位。为此,我们建议:

  1.加强政府的统筹领导。

  (1)由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成立由市教育、发改、财政、劳动人事、科技、经贸、农业等部门领导组成的中山市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市的职业教育工作。做到责任落实、计划落实、工作落实。

  (2)继续强化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发挥部门联动效益。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教育局、经信局和科技局等部委办局为主,同时邀请行业协会、企业、职业院校等参与,适时成立校企合作协调委员会或相应机构,进一步明确政、校、企三方权责,制定措施,保障投入,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3)由市主要领导主持召开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各有关部门以及各镇区主要领导参加,大力宣传全国和广东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就当前我市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方法和今后的发展达成共识。

  2.改革投资管理体制。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和政策,建议将我市教育费附加的30%应用到职业教育中。将职业教育投资从“以镇为主”应改革为“以市为主”,集中经费,全市进行统筹,进行新一轮的学校布局及专业布局调整,确保职业教育均衡发展。市可实施新一轮财政管理体制调整,把原来镇区税费分成的高中教育部分经费统筹到市级财政统一使用,或按照各镇区升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数及生均经费数计算,向各镇区财政收取有关费用,集中到全市统筹使用。

  全市集中一定人力、财力和物力,每年有针对性地重点扶持一批相对薄弱的学校。加强相对薄弱学校的硬件建设,尽可能做到各类学校在场地、教学用房、设施设备、校园环境等方面的均衡发展。

  3. 理顺办学体制。加强政府的统筹与管理,在前一阶段对我市职中实施布局调整的基础上,建议将余下的镇区职中全部统一由市直管,彻底解决市镇两级办中职教育的弊端。根据我市各个区域的重点发展产业进行资源的优化和合理配置,组成各具特色的职业教育集团。

  4.吸引用工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中职教育。出台吸引社会民资参与项目投资的优惠措施和政策,提供可供社会民资选择的投资项目,让社会投资者从中获得适当的回报,从而吸引社会资金不断地流入项目工程为职业院校所用,以缓解政府资金投入不足的难题。如对校企合作项目的审批、手续办理等方面从快从简,在企业税费方面进行优惠减免等。由市政府制定《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及推动校企合作、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配套文件。加强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之间的联系与合作,让行业、企业成为办学的主体之一,把局限于教育系统内部的职业教育行为部分转变为企业行为、社会行为,形成发展职业教育的合力。

  5. 加大宣传职业教育的力度。政府部门要利用公共媒体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宣传优秀技能人才的先进事迹和劳动者在中山市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贡献,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技能人才和“行行出状元”的风尚。同时,要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及家长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教育观、择业观,逐步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良好局面;要逐步改进高中的招生政策,将普高、职高的招生录取同等看待。

  6. 打造职业教育实训中心。全市建设若干个集实训教学、技能考核、师资及企业职工培训、技能竞赛、教产研发服务等五种功能“五位一体”的职业教育实训中心;招聘具有企业实操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或技师进行教学;此外,为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由企业申报、政府认定一批具备较好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实习实训基地,政府每年给予每个基地适当的奖励和补助。

  7. 逐步推广就业准入制度。把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就业准入制度,作为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的一项强制措施,即初、高中毕业生、社会青年、农民工等等必须经职业学校培训1—2年或者经过短期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方可上岗,用人单位必须使用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这个制度的执行也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途径之一。

  8.制订我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根据我市产业的发展趋势,在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由市教育局牵头,与各相关部门联合制订我市职业教育近期、中期发展规划。

  9.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办学质量。  

  (1) 提高教学和就业质量。发展职业教育,职业学校责无旁贷,这就需要学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苦练内功,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要加大外联力度,狠抓质量管理,真正把学生培养成受用人单位欢迎的技能型人才。

  (2)着力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师资水平是衡量职业学校办学实力和水平的重要条件,要以提高实践技能水平和师德素质为重点,建设一支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尤其应当加强专业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要为教师到企业实习创造有利条件,要做到他们在实习期间,即使人不在教学一线,收入和绩效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不会影响职称评定和考核。

  (3)实行开放式用人机制。学校可以根据学校专业的需要,面向社会招聘长期或短期的工程技术人员、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专兼结合。以利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4)在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同时,还要构建中职、高职连通桥。学校还要顺应教育环境的变化和学生家长的需求,满足一部分学生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构建由中等职业学校直接通向高等学校的连通桥,从而给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和发展空间。

文章分类: 提案精选



微信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