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城乡金融服务一体化,构建并逐步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有效地发挥了强农、支农的作用。
一、我市农村金融发展基本情况
我市成立了全省首家村镇银行----小榄村镇银行;成立了国内首个以互助合作制开展综合性农业保险业务机构——中山市农业风险互助协会;推动了中山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制成为中山农村商业银行;通过金融业专项资金补贴,支持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扩大地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规模,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服务领域,为“三农”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目前,全市拥有村镇银行3家,小额贷款公司18家,镇区覆盖面近80%,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56.93亿元,累计投放9409笔,共243.27亿元,主要投放在乡镇小微企业及农户的生产经营。目前我市已基本形成了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商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组织、农业风险互助协会等覆盖面广、功能齐全、分工合理的农村金融组织架构。
我市现有银行机构网点共621家,其中451家布设在村镇,村镇金融机构占全市银行机构总数的72.62%。2013年,市政府在缺乏金融服务或金融服务相对落后的109条村,开展村(居)金融服务站的建设工作。帮助村民普及金融知识,获取金融服务和资源,远离金融诈骗。
2013年末,我市境内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73.26亿元,同比增加27.19亿元,同比增长59.04%,增速超出同期本外币各项贷款增速41.43个百分点,连续三年保持50%以上的高速增长。其中,农村贷款余额30.36亿元,同比增长107.34%;城市企业及各类组织涉农贷款余额34.94亿元,同比增长25.48%。涉农贷款的快速增长有效地支持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金融发展遇到的问题
1、标准抵押物不足制约支农贷款的发展
据了解,村(居)农户的生产经营性贷款需求较大,制约农业贷款做大的原因是农户的标准抵押物不足。虽然,目前已有小部分的金融机构已开展集体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的抵质押贷款业务,但开展该项业务的金融机构不多,而且已经开展该业务的金融机构也很审慎,因此业务量不大,农村的融资需求仍未能得到有效满足。
2、金融机构布局仍需优化。
金融机构在开立分支机构时,由于受到业绩考核因素的影响,均不愿到经济发展暂时落后的村(居)设点,造成了我市还有部分的村(居)没有金融机构网点,给当地群众办理业务带来了诸多不便。
3、农业保险推进难度大。
农业保险种类少、覆盖范围不够广泛,农业种养风险较大,保险公司开展业务比较谨慎,市农业风险互助协会的作用和功能仍有待提高。
【办法】
(一)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1、引导金融机构在金融网点欠缺的村居设点,扩大在农村服务的覆盖面,推动全市农村金融布局的优化。
(1)引导商业银行向没有金融机构进驻的农村片区开立综合型网点。由于商业银行对新设网点的业绩考核要求较高,导致许多金融机构在新开网点时心存顾虑。建议市政府对进驻金融服务薄弱村的金融机构,给予相关的业务支持,建议市、镇财政存款在存放的分配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并形成制度,保证支持的长效性,让金融机构有信心在相对落后的村(居)设点,方便群众,优化农村金融服务环境。
(2)加快发展社区银行。国家银监会去年11月发布《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中小商业银行设立社区支行、小微支行有关事项的通知》,这使得社区银行被纳入更加规范的发展轨道。社区支行又称社区金融服务网点,是一种营业人员少、运营成本低的小型支行、网点,可以办理业务咨询、开户、贷款、理财、银行卡、电子银行等基本业务,是银行服务网点一种类型,主要面向农村及生活小区的居民,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虽然不能直接提供柜台现金业务,但可增设自助设备办理现金业务。这些网点可采取错时营业、业务创新、流程改造等多种手段,提高村(居)金融服务质量。目前,广州、深圳、珠海及周边的一些城市正策划大力发展该项惠民的金融业务。我市也有部分银行在尝试开展该项工作。但由于商业银行对网点的高要求考核,使得许多支行在考虑设立社区银行时,还是扎堆在金融发达的地区。为完善我市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建议在社区银行设立上进行引导,出台一些政策,引导其向真正惠民、便民的方向发展。建议对设在金融服务薄弱区域的社区银行给予财政存款业务上的支持,对市政府认定的金融服务贫乏区域内设立社区银行的,由市财政给予3万的装修补贴,如设立综合型网点的给予5万元的装修补贴。
2、继续提高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覆盖面,争取在条件成熟的镇区设立特色小额贷款公司,填补传统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服务的缺位。
(二)推动金融产品创新
1、利用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领域的投放力度。
(1)探索建立涉农贷款风险补偿金制度,拉动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加大涉农贷款投放,降低贷款利率。
(2)探索成立农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协助项目前景好、但标准抵押物不足的农户或农业企业获得银行融资支持。小榄镇成立政府背景的担保公司,有效地支持了当地有发展潜力的小微企业融资业务,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议参考小榄镇模式,由市政府出资成立农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支持本地有潜力的农业企业发展和农户创业。
2、继续推动辖内各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推广农村集体用地、宅基地抵质押贷款、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3、加大农业保险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利用已建成的村(居)金融服务站和建在村(居)的社区银行做好农业保险的宣传工作,建议财政对部分农业保险的首次购买进行补贴,引导农户尝试运用农业保险品种分散经营风险。继续探索市农业风险互助协会的长效运营机制。
4、推动惠民金融产品的宣传和使用。加大农村金融知识的宣传、便民金融产品的推广力度。利用村(居)金融服务站和建在村(居)的社区银行贴近居民的优势,做好金融知识和产品的宣传工作;进行信用信息采集,建立信用村、信用户,推动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农户给以信用贷款;进行预防金融诈骗和非法集资宣传;在村内布设惠农取款设备,推广缴费通、汇款易、收款易、POS机、网上银行等便民结算工具在农村的使用。
(三)创造良好“三农”金融生态。
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广“市社会征信和金融服务一体化系统”的使用,并以此为依托,为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建立信用档案,创新征信产品,充分发挥农户信用信息在“三农”信贷活动中的作用。依托“金融服务一体化系统”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建立诚信、高效的“三农”金融生态环境,助力农村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