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民盟首页 > 参政议政 > 提案精选  >  关于体教结合,促进我市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关于体教结合,促进我市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发表时间:2013-02-27

扫描本文二维码

二维码
408

理  由    

 

   中山的体育事业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培养了苏炳添、邱红霞、吴毅懿等世界级知名运动员,也为高校、省、国家级专业队输送了大量的体育人才。这些成绩的取得,中山市体育局做了大量不可替代的工作,市体校居功至伟。而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过程中,各级、各类体校均出现了不可回避的问题如:运动员的就业难、升学难、招生难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着中山体育事业的发展,不得不引起政府的思考重视。

   “体教结合”模式是世界体育的一个发展方向,运动员的体育训练和文化教育同等重要。“体教结合”,就是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在培养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才上的有机结合。体育,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内涵。

   大力发展学校体育,充分挖掘体育的育人功能,促进青少年身体素质提高,做好全面的普及工作,打好基础,在基础之上图发展。这是世界体育强国发展经验。中山市体育局、教育局在“体教结合”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的状况不容乐观,下面是存在的几种形式与现状及存在问题:

   1.体育特色学校:以全体学生为对象,旨在培养学生的某项或几项技术特长,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存在问题:受评价机制所限,学校领导意识不够,没有长期目标,没有形成特色;投入不足,受场地器材限制,项目开展停留在较低水平;

   2.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以个别体育尖子为对象,培养体育特长生,为学校争光。

   存在问题:受政策所限,学校培养体育尖子的积极性不高,后备人才少,选择面小;投入不足,体尖生比赛机会少,成长受限;体尖生文化课差,出路受限,参加训练人数少,招生困难;体育教师业务能力有限,体育专业对口人才欠缺,准入门槛过高,训练处在较低水平,对学生的文化课要求不高,学生成才率低,不愿意训练。

   3.体育运动学校:体育部门举办,以运动训练为主,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存在问题:长期的封闭训练,文化学习重视不够,运动员成绩普遍较差,成才率低,出口难、就业困难,导致招生难。

   三者之间的关系:特色校是塔基,传统校塔身,体校是塔尖。  

 

  

办 法

 

 

   一、制定政策

   制定《中山市开展体教结合实施办法》,从全市战略层面部署和推进体教结合工作。明确学生体质增强、后备人才培养、运动员文化学习、体教结合运行机制与保障等内容,规定体育、教育部门工作任务。突破传统的将体教结合作为一般体育或教育的某项具体工作来对待的思维方式和工作理念,而是作为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和促进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新的推动力。教育加大对体育的支持力度,体育加强对教育的服务理念,密切协同、突出普及、资源共享、提升素质、形成网络、活跃赛事形成良性互动局面,实现体教深度融合。

   二、加大投入

   主要用于场地建设、改造、修缮;器材、设备购置;训练、比赛车旅食宿;比赛奖励运作及奖励;教练补助等。根据体育特色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运动学校开展情况、参加比赛的级别、获得奖项的层次,由体育和教育部门共同制定具体的投入标准,落实到位,调动学校、体育教师、教练、运动员等各方面的积极性。

   三、营造氛围

   学校通过课程设置、社团群体活动,吸引广大师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营造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体育锻炼风气。在“素质教育”、“健康第一”、“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下定位与思考,努力打造体育特色学校。关注学生体育需求,培养学生体育特长,打造体育特色课程与教学,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成长,凝练体育项目背后承载的体育精神与体育文化,使之成为引领全校师生发展的群体价值观念。

   四、夯实基础

   体育、教育部门合力把更多的运动项目落实进学校。全市中小学创建体教结合特色学校,做到“人人有运动,校校有特色”,以丰富的体育运动项目、充足的运动时间、良好的师资队伍,使学生学习并掌握2项以上体育技能。学校从俱乐部、体育社团入手,以体育积极分子为引领,以规范合理的校本教材为指导,普及运动项目,做大做强学校运动队。让优秀运动员从校园里走出来,是体教结合工作和体育事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五、合理布局

   做好运动项目布局,形成中山特色。努力探索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机制和运行模式,先从篮球、体操、游泳、乒乓球、定向运动、田径、女子足球等项目的一条龙建设开始,以特色为架构,将全市所有中小学都纳入体育特色规划之中。

   体校作为体尖汇集的地方,做保障运动水平提高的同时,花大力气提高学生的文化成绩。组织研究制定和编写符合运动员文化教育特点的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方案、标准、教材、质量评价体系和考核体系,以提高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实际效果。

   六、机制保障

   强化学校重视青少年体质的意识,建立督查评估机制;创新机制,为运动队进学校、教练员进校园,营造校园体育文化特色做好服务保障工作;运动员赛前考试制度,不合格不准参赛和文化课成绩不佳退出机制;完善体育教师训练补贴和输送激励机制;拓宽服务形式,积极组建校际或镇区项目联盟;积极组队开展青少年体育竞赛,形成充分展现青少年活力的竞赛机制;着力推进体教结合工作向纵深发展。

   七、科研引领

   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的引领提升作用,积极发挥科研工作在优化群众体育工作、提升竞技体育水平、拓宽体育产业发展、完善体育管理机制中的积极作用。紧紧围绕基层体育工作持续开展研究、思考与探索,以体育科研为支撑点,以体育民生为着力点,以服务群众为落脚点,进一步加快体育强市建设步伐,促进中山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八、社会辅助

   鼓励社区、体育俱乐部、项目协会、公司企业等单位和机构,举办青少年体育赛事,融合社会资源,多向互动,打造社区、社会体育文化。

   九、师资建设

   开展体育教师、教练员培训,提高体育教师、教练员知识水平和技能;体校教练下学校、体育教师进体校,进行交流互动提升业务水平;学科名师进体校进行针对性授课、辅导,提升运动员的文化水平。下大力气培养500名优秀基层教练、500名优秀体育教师,省、市级传统项目学校配足高水平专业教练,在师资上保障我市青少年体质健康和体育尖子的良性发展。

(提案人:民盟中山市委员会   撰写人:体育支部)

文章分类: 提案精选



微信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