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 由
交通是城市的动脉。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近年来我市进行了大量的道路交通设施建设,但是路越来越宽,车速却越来越慢,道路建设的步伐难以赶上车辆增长的速度。而机动化的快速增长,也引发了诸如城市环境质量恶化、步行者安全无保障等一系列城市问题。因此,大力倡导以“人”为本,便民惠民,加快慢行系统建设,势在必行。
办 法
针对目前中山的慢行系统存在的规划相对滞后、停车设施不足、换乘枢纽不够完善等诸多问题,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整体规划,力求系统层次分明。慢行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最好集安全性、舒适性及人文性为一体,由点、线、面所组成一个完整的网络,除了包括主要的慢行线路外,还应包括景观景点、公共服务设施、社区绿地等,将自然山水、公园绿地同城市生活空间有机融为一体,强化和美中山的城市意象,引导非机动车出行由交通性向休闲性出行转变。
主要做法:一是通过慢行线路把城市主要景观景点、中小学和其他重要公共服务设施串连起来。如此,一方面可提高居民出行的便利性,另一方面可使各分散的活动场所体系化。此外,慢行线路以慢行干道为主、慢行支路为辅,宜采取环形网状式线路结构。开发则分期进行,近期主要依靠老城区的道路肌理,让慢行线路串连每个街,尽量避免拆迁,远期则主要依靠规划路网延伸到新的社区,通过铺装、标识系统、围栏等与普通道路有所区分。
二是合理划分慢行单元。综合考虑不同功能分区、300-500米的步行服务半径、交通干道隔断以及自然地形分隔等因素,划分步行慢行单元。通过以人为本的道路设计和对机动车的交通管制,结合公共空间和步行设施建设,营造环境优美、安全舒适的自由步行街区,让现有的人行道、慢车道越来越顺畅。
二、强调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慢行过街系统的“标准化”。保证慢行道路平整、防滑、透水、耐磨,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保证交通安全;同时在更高的层面上考虑慢行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接驳换乘,完善公共聚集地周围慢行系统和配套设施,让顺畅的道路、完善的配套设施和方便的公交、步行、骑行接驳吸引更多市民采用慢行交通方式。
三、进一步加强对电动车上的管理。一是电动车应纳入挂牌管理,无牌电动车不得上路。二是划定专门的电动车道,严格管理机动车占道,留足人行道,限定行驶时速。
(提案人、撰写人:直属支部闫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