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民盟首页 > 参政议政 > 提案精选  >  关于把生态文明融入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关于把生态文明融入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发表时间:2013-02-27

扫描本文二维码

二维码
387

理  由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这是我们党对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也是我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几年来,我市城镇化呈现出稳步快速发展的态势。城镇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引擎”,与此同时,城镇也成为资源消耗最多、环境压力最大的生态“凹地”。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镇化全过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办  法

 

   1、建成生态文明下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理念。要建设生态文明,须重新审视城市空间,把城市看作是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文明创造与传承的空间,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抛弃“唯生产空间”的思想,创造“人城和谐”的空间环境。做好城市承载力的研究,防止城区的无限度扩张。吸取北京等大城市雾霾天气的前车之鉴,做好规划,在连片的城区之间尽量保留相应的绿地或农地,保留城市和自然的有机结合。保留城市“排污”的缓冲区。

 

   构建科学的城镇空间格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空间格局是建设新型城镇的重要前提。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美丽中国空间格局的要求,建设新型城镇空间格局可概括为三个空间,即“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生产空间要集约高效,就必须确立集约发展的理念,推进产业集聚,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要靠人才、知识、服务和环境,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产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并将土地单位面积GDP作为政绩导向。生活空间要宜居适度,就必须建设规模适中的城市,并大力解决交通拥堵、空气灰霾、垃圾围城、水资源紧缺等“城市病”,杜绝城市无序扩张和人口过快增长的做法等。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生态空间要山清水秀,所谓生态空间,是指具有重要生态功能,以提供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为主的区域。就必须人为地或利用自然山水条件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并将人类活动对生态脆弱区的影响降到最低。

 

   2、以人水和谐的理念高效利用水资源。水是生态之基,水是城市之脉。搞好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是维护全市区域生态系统平衡的关键所在。要按照人水和谐的理念,进一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行水资源合理调配。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即: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用水效率红线、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并认真按此实行监管。要以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来确定城镇人口规模和产业结构,以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来支持城镇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继续推进“雨污分流”工程,让中山再现“青山绿水”。

 

   3、以文明消费的模式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不仅可以带动绿色产品开发和绿色产业的发展,而且可以促使人们的消费行为更加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要在全社会倡导中国特色的适度的物质消费和丰富的精神追求相结合的生活方式,让人们养成健康绿色的良好习惯,低碳居家,低碳消费,低碳出行,将资源节约保护意识融入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通过构建城市绿色产业体系,推动城市绿色消费体系的发展,逐步使我市人均能耗、人均排污量等接近或低于发达国家相应水平。

 

   4、以公众参与的方式制定我市促进生态文明的政策。公众参与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附加手段,也是避免决策失误的有效工具。公众参与有利于树立起公众对自然的道德义务感,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而制度建设是在城镇化过程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把城镇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经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后,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核办法、奖惩制度,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

 

(提案人、撰写人:科技二支部  黄振球)

文章分类: 提案精选



微信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