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民盟首页 > 参政议政 > 提案精选  >  关于建立中小学教师市内交流机制的建议
关于建立中小学教师市内交流机制的建议

发表时间:2013-02-26

扫描本文二维码

二维码
403

理  由

   自2003年吹响创建教育强市的号角,到2005年成功创建为广东省第三个“教育强市”,以及2008年再次提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近十年来,中山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然而,受到现行教育制度、办学体制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长期影响,像国内绝大多数地市一样,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我市基础教育和学校发展两极分化以及由此带来的诸如择校热、奥数热、各类课外培训热等现象依然存在,既有违国家倡导的教育公平原则,又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不仅如此,这种通过教育资源的分配政策,由于不同层次、不同镇区教育投入的差异,人为造成的学校发展不均衡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优质学校教师的心理压力,打击了薄弱学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强化了教师的职业倦怠情绪。从长远看,十分不利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有悖于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目标。

 

办  法

 

   1、建立市内中小学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实现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谓也。”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要素,师资力量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教育发展不均衡,表面看是硬件设施的差异,实质上是由于教育资金投入的不足而导致的师资队伍配置相对薄弱和教师积极主动性得不到有效的调动。因此,要实现学校均衡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实现师资队伍的均衡配置,并尽可能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建立市内学校教师交流任职机制,通过一系列科学的制度设计,让优秀教师更多地到薄弱学校任职。对教师而言,进入新鲜的环境,有利于消除职业倦怠感,重新燃起工作激情,激发教育活力;对薄弱学校而言,不仅可以在短期内补强相对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产生“鲶鱼效应”激发师资队伍活力;对全市教育而言,有利于盘活各类教师队伍,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学校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全市整体教育发展水平。

   2、建立并逐步完善教师市内交流任职的保障机制。包括:从经济上,实现全市统一的工资标准和福利待遇,并适度向偏远镇区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师适当倾斜,在此基础上,给予到薄弱学校任职的老师一定的补贴,让优秀老师愿意到相对偏远和薄弱的学校工作;从精神上,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交流任职的老师更多的评优评先、职称评审和荣誉称号评选的优先权,同时,在子女入学和配偶工作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优待,让更多的优秀教师乐于到偏远和薄弱学校工作。如此,原有的因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而导致的诸如辅导热、择校热等诸多教育难题就能迎刃而解,教育均衡发展就会指日可待,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提案人:中山中专支部   乐世斌)

文章分类: 提案精选



微信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