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 由
垃圾分类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理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垃圾源头减排,是解决垃圾危机的重要手段。我市是国家级卫生城市,几年前,我市就已在推行垃圾分类工作,但成效不大。在调研中发现我市的垃圾分类工作存在一些不足,主要反映在:
1. 大多数市民对垃圾减量、分类投放意识淡薄,基本没有分类投放的意识。
2. 环卫部门除了在街头放置一些垃圾分类的垃圾桶外,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在清运过程中没有分类清运,使已分类过的垃圾又混成一体,投放的垃圾桶形同虚设。
3. 垃圾分类处理的硬件设施和收集方法有待改善。
办 法
1. 加大宣传力度。相关部门要把垃圾分类知识作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反复进行广泛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垃圾分类的知识和“垃圾分类”的作用和意义,并将垃圾分类知识细化成册,使市民自觉产生分类投放垃圾行为。同时充分发挥志愿者在垃圾分类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对不良和不规范行为进行规劝。努力在全市营造“人人管垃圾、人人讲卫生”的良好氛围,推动公众自觉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
2.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垃圾分类处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民的共同参与,应充分调动社会各个方面力量和积极性。相关部门应积极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三为一体”的环保教育模式,建立学校管学生、社区管家庭、环卫部门管垃圾分类的后续处理工作的良性循环模式,从而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通过“小手拉大手”的行动,让学生带动家长、家长带动社区乃至社会,使全民参与,共同做好垃圾减量、分类和回收工作。
3. 出台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相关政策支持,出台我市垃圾分类处理管理办法,从法律、法规的角度来保障我市垃圾收集、分类处理和管理工作,使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资源化利用等各个环节纳入依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4、将垃圾分类引入学校。教育学生将垃圾分类投放,学生回家会监督和指导家长怎样进行垃圾分类,学校垃圾分类管理取得的收益可以作为学生活动经费,既节省了资源,保护了环境,又培养了好习惯。此外,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要像普及防火知识一样普及垃圾分类投放知识,建立检查监督机制,并起带头示范作用。
5、在人们垃圾分类意识不高的现实情况下,可以考虑先粗分后细分的分步垃圾分类办法。居民将垃圾分为湿垃圾和干垃圾两类,可考虑湿垃圾投放按重量付费,干垃圾投放免费,垃圾分类“专职人员”监督检查分类情况。这既可以促进居民垃圾自觉分类意识,还可以利用变废为宝取得的经济收入解决垃圾分类管理“专职监督人员”的报酬问题。我市存在众多的拾荒者,可以考虑对他们进行教育、组织和指导等培训后,让他们担任垃圾分类监督人员。
6、建立垃圾分类示范点。在城区和街道选择一到二个有条件的学校或单位建立垃圾分类示范点,通过示范点的辐射作用,逐步带动周边学校和社区推行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
(提案人:体育支部 林德志 撰写人:杨仙逸中学支部 陈柏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