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 由
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山精神,提升中山文化内涵,增强中山人民的凝聚力,开辟一个宣传中山乃至中国的开放史和发展史的窗口,我们建议,在中山建立一个综合性的开放博物馆。
开放,是中国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向,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正确抉择,开放,是中山这座人杰地灵的美丽城市的灵魂,是中山发展的基本主题,是中山文化的重要总结。建立开放博物馆,用“开放”作为中山历史的定位,是非常准确到位的。
从历史上看,明清以来,地处太平洋之滨南海边的香山(今中山),最早受到了西方贸易科技的影响,而南海与珠江水域在此交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咸淡水”文化。当时的澳门也属香山范围,欧洲各国来中国传教、游历贸易甚至外交都是首先从澳门登陆,香山得以成为当时中国通往世界的重要门户和海路交通枢纽,并一直发挥着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桥头堡作用。这种中西方文化交汇产生的“咸淡水”文化的持续影响,也为当地增添了开放、争先的元素,一大批的人文之星应运而生。
中山由顽强内敛的河流文明融入更为开放活跃的海洋文明,其“开放”的特质决定了中山发展的大趋势,两种文明的相互借鉴和互动,使中山的发展快速而蓬勃。
办 法
一、建立开放博物馆能大力发挥博物馆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应变力、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在社会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博物馆是社会文化精品的总汇,是展示国家、城市、民族文化的窗口。文化遗产在博物馆里得到专业的保护、保存,为国内外广大观众享用。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记忆、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承担着记录过去、反映现代和未来发展的重要职责,并动员公众一起来探索与发现历史记忆,共同保护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
博物馆的核心价值在于对物质与非物质世界的文化遗产保存、延续、交流的义务。当今博物馆概念中把博物馆看作一种现象而不仅仅是一种机构。物品概念的扩大,超越了人类的“创造物”而包容了人类社会及自然环境之间的所有证据。遗产概念也超越了有形文化遗产,还包含了文化的无形证据。
中山的历史,是开放的历史,是创造的历史。因此,用博物馆这种客观、权威、高端的载体,反映中山几百年的开放史,无疑是一个非常恰当的定位。既能大力发挥博物馆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又能对中山开放史作一次系统全面的综合性的整理总结,是一件影响深远的颇具时代意义的大事。
二、建立开放博物馆能全面反映中山的开放史,发展史,给历史留下可看可听可品可鉴的珍贵记忆,意义深远。
在全球范围来看,近年国际博物馆界对于博物馆的功能提升和职能扩大进行了深入思考,创新理念不断涌现。国际博物馆界开始摈弃独善其身的博物馆发展观念,寻求在坚守博物馆核心价值的前提下,使博物馆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众生活之间建立平衡与和谐的关系,使弘扬博物馆文化成为社会共识。
在中山建立开放博物馆,能全面地反映中山的开放史、发展史,把历史用物化的形式保存下来,是给中山人、中国人及子孙后代们学习和观摩最客观最全面最权威的方式。
目前,全球80多万中山籍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分布在世界90个国家和地区,主要聚居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秘鲁、哥斯达黎加及东南亚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旅外乡亲在世界各地成立的社团逾200个,其中海外170多个、港澳台地区47多个,有百年以上历史的侨团为数不少。而在中山改革开放30年来,大量的新移民涌入,不同地域的人们将各自文化带入城市,使城市文化更加多元化。
博物馆的建立,能大力增强中山的亲和力,使海内外同胞之间、“新移民”和“老居民”之间加强磨合,接受中山文化的熏陶,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三、建立开放博物馆能有力提升中山文化内涵,树立中山文化品牌。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根和民族的魂,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趋同化的当今世界,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培育家园意识和民族精神,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从历史上看,香山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香山的历史既是一部移民史和创业史,又是一部爱国史和改革开放史。香山文化实际上是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和相互融合的产物,它既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和本土古南越文化的特征,其方言文化、民俗文化、商业文化、买办文化、华侨文化和名人文化,又构成了香山文化博大精深而又精彩纷呈的人文画卷。从文化特性和文化类型上看,香山文化就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移民文化是香山的特点,香山的移民文化事实上是三个层面上的,一个是古香山人的向外域移民;一个是近代华侨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并由此开创了华侨文化的多个“第一”;另一个层面就是改革开放之后从内陆移民到中山的外乡人。
中山侨居的历史可追溯到1262年,据记载“郊区长洲黄姓始祖黄敬斋,奉命驾舟出使安南,回时遇飓风,漂至远国。是时元兵日炽,又屡击日本、占城(古国名,今越南东南部),加以连年飓风、地震,舟楫不达中原者十数载……中国信息稍通,讹闻宋帝昺在新会崖门,斋立舟回香山,时已易代为元,乃家于香山长洲。据此,香山人侨居国外者,始于1262年矣。”
大批中山人外出谋生要从1800年开始算起,"1800年(清嘉庆五年),香山县人十余分乘帆船二艘自澳门驶出,历尽风浪,月余抵达槟榔屿,同去者十余人来自县内各都,亲如兄弟……他们择地而居,开荒垦殖。初时侨居村寨,仅有亚答屋(马来亚一种房屋)20余间而已,此乃香山人抵槟榔屿之始也。槟榔屿中山会馆成立,成为中山华侨在东南亚创建最早的乡会组织。"
特别是到了近代,一批中山人在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号召下开辟一条"近代中国现代化强国之路",中山是近代中国现代化之路的发祥地之一。中国近现代史上涌现了无数中山籍名人,他们有的侨居海外,有的与华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为中国近代现代化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们是中国赴洋留学先驱容闳,"中国空军之父"杨仙逸,中国第一位驻外大使郑藻如,民国初年中国著名四大百货先施、永安、新新、大新的创始人马应彪、郭乐、李敏周、蔡昌,著有《盛世危言》的著名维新思想家郑观应,四角号码字典发明者王云五等。还有呼唤思想启蒙,倡导顺应历史潮流的郑观应、刘师复、王云五等,以及在文学艺术、体育事业上建树颇多的苏曼殊、阮玲玉、郑君里、萧友梅等他们对推动我国近现代文明做出了突出贡献,一直为人们所传颂和怀念,他们的先进思想和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开放博物馆,能详尽地保存香山文化的点点滴滴,有力提升中山文化内涵,树立中山文化品牌。一座开放博物馆,既可以是新老中山人缅怀历史,憧憬未来的场所,又可以是旅游者和学者们了解中山的窗口。
综上所述,建立开放博物馆是时代的需求,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我们相信,中山开放博物馆必将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新文化势力,为建设和谐幸福中山增加文化的力度,为中山的文化名片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政府重视
我们认为,博物馆的建成,政府的重视是首要条件。希望政府能以前瞻的眼光和脚踏实地的执行力来认真对待,做好可行性研究,做好财政安排和人员配备,为中山人及其子孙后代做好一件流芳千古的好事。
建立开放博物馆,需要政府及时把握时代最新信息,活跃思维、开阔视野,在设计方面具备前瞻性,及时捕捉全球信息,不断跟踪借鉴相关成果,以全世界的经验,以新世纪的思维,以勇于实践的精神,从理论层面对博物馆的建设给予深入思考,并将研究成果及时用于指导实践,使博物馆的建设能做到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
二、大力宣传
民众的关注是获得社会支持的基础。建议利用媒体优势,大力宣传,在民众中和海外侨胞中广为宣传,搜集更多资料和文物,系统整理和分类,对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文化遗产进行科学的专业化保存。
目前,中山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历史资料的整理和文化的考察研究也有不少的成果,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民俗文化研究等;也成功地举办了“辛亥百年”和“海外中山人”等活动。原始资料较为丰富,民众关注,具备较好的筹备条件。
三、科学建设
在经过多年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国际博物馆界将博物馆的工作对象由“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扩展为较宽泛的“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明确了博物馆不仅要继续保护管理好物质遗产,也要调整工作方向、业务流程和工作规范,成为保护、传承、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力量。这一规定在拓展博物馆工作领域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中山建立开放博物馆,需要面对新的工作对象、领域和需求,创造新的工作方法,既借鉴保护物质遗产的成功经验,又不能照搬照抄,要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殊性,创造适合博物馆条件和特点的保护理论和方法。使中山开放博物馆能立足自身特色,顺应社会要求,把握时代脉搏,实现可持续发展。
(提案人:民盟中山市委会 撰写人:中山学院支部 张舒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