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民盟首页 > 参政议政 > 提案精选  >  关于进一步破解本市“入园难”瓶颈的四项建议
关于进一步破解本市“入园难”瓶颈的四项建议

发表时间:2011-05-07

扫描本文二维码

二维码
404

理  由  

 

   学前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科学研究结果表明,儿童的早期发展状况会影响到一个国家未来劳动者素质和效率、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社会的公平、稳定与发展,换言之,学前教育不仅对个体的终身发展具有奠基作用,而且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学前教育工作以国家颁布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依据,根据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实际需要,紧紧围绕建立满足社会不同层次需求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保护和促进每个学龄儿童健康成长的发展思路,不断扩大教育规模,优化教育资源,深化幼儿教育改革与创新,积极拓展社会职能,较好地保证了其稳步健康发展。目前,全市共有幼儿园430间,托儿所274间,在园幼儿82356人,在所幼儿22795人,基本形成了以公办幼儿园为示范,民办幼儿园为主体的办学格局,学前教育普及率进一步提升,办园(所)条件逐步改善,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117.53%,普及率达到97.79%,基本解决了适龄儿童“有园上”的问题。

   但总体来讲,我市学前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还不相适应,已经成为整个教育体系中的薄弱和滞后的环节,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为突出者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不”。

   一是优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因学前教育不在义务教育范围,幼儿园不存在划片上学的概念,收费较合理,基础设施好,教师队伍相对稳定,从业人员素质较高,质量及服务水平好的政府和事业单位办园,在家长心目中是优质资源,但公办幼儿园的逐渐萎缩,特别是普惠性优质幼儿园比例明显偏低,造成市民为孩子选择相对平价的优质公办园的机会减少。目前,全市市规范以上的优质幼儿园共86所,只占总数的20%,而优质平价的公办园更是少之又少,所占比例尚不足5%。少部分优质民办幼儿园,尽管收费较高(有每月3000元的),但其学位仍然非常紧张。由于供需失衡,公办幼儿园因容纳幼儿人数有限,很多时候家长需要托门路、找关系,入“名园”比上名牌大学还难。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入“名园”难问题将更加突出。

   (二)部分镇区政府投入不足。公办幼儿园(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办园)是城市学前教育的中坚力量,在办园方向、常规管理和教育教学等方面起着骨干和示范作用。但是,近年来,由于财政逐年削减了对公办园的投入而导致单位办园逐年减少。众多的企事业单位办园既得不到财政支持,又不能按民办园运行,入不敷出,举步维艰,成为主办单位的“包袱”,很多被推向社会。部分镇区对学前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造成政府办学责任缺位,投入严重不足。据了解,目前,港口、阜沙、民众、坦洲、横栏、南区、东区和石岐区8个镇区尚未履行举办公办中心幼儿园的责任。民众、横栏、南区、石岐区、三乡等镇区尚未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而即使设立的,也大多不足10万元。

   (三)民办园办学水平参差不齐。由于民办园的人、财、物等均自己说了算,而教育主管部门对托幼机构的管理,主要是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规范其保教行为,体现的多是一种业务指导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实际存在的民办园不接受甚至抵制管理和领导的,缺乏有效制约、制裁的权限和强制性手段。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没有将学前教育纳入公共服务的范畴,这意味着政府不会对学前教育大力进行财政投入,并直接导致学前教育对社会力量的过度依赖。然而,民间资本把学前教育当成一种生意来做,似乎更看重办幼儿园所带来的利润,而忽视了学前教育具有非营利的公益性质。民办幼儿园这种明显的趋利性,也带来了幼儿园严重的“两极分化”。条件和公办幼儿园差不多的或有地域优势的,收费让普通民众难以承受;收费低廉的又往往办园条件差、师资水平低,甚至在幼儿伙食费中挤出资金给老师发工资,让家长难以放心,而幼儿园迫于运营成本压力,不能更新教育用具和设备,更难以扩大规模,有经验、有质素的幼儿教师大量流失,使办园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四)幼儿教师队伍不够稳定。由于政府对学前教育投入不多,我市幼儿园大多实行市场运作,自收自支。而大多数幼儿园收费低廉(每月保教费在260元左右),除去正常开支和合理的收益,用于教师工资待遇的经费很少,教师待遇偏低,整体素质不高,保教质量难以确保。有的大量低薪聘用不合格的教师,人员流动频繁,很难对幼儿尽到专业责任。除少数幼儿园(市属及镇区公办中心幼儿园)教师的收入能达到3000元/月左右外,绝大多数月收入在1500元左右,若扣除个人购买社保部分,实际拿到手里的更少。目前,我市有专任幼儿园教师7161人,学历大专及以上(含在读大专)的比例不足20%,与我市中小学相比,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偏低,结构亟待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保教质量的提高。

   从我市当前实际看,“入园难”已经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社会高度关注的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这与全国的情况大致相似。由人民网教育频道主办的“2010年中国教育十大网络热词”评选活动,通过15天的投票,“入园难”高居榜首;由中国教育报和中国教育电视台联合主办的“2010年全国十大教育新闻”评选结果:温家宝总理调研学前教育,政府破解“入园难”问题名列第四,足见“入园难”已成为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而且,新生人口的大量增长,进一步加大了入园压力。“入园难”问题得不到缓解, 也将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对学前教育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从体制、机制、制度等多方面大力加强学前教育工作改革已刻不容缓。

 

办  法

 

   一是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幼儿园网点布局和规划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大力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网络建设,推进城乡集团化办园改革,推进非营利性幼儿园办园体制改革、幼儿园招生制度改革和现代幼儿园制度建设。

   二是创新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当前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体系不完善,政府投入规模小且过于集中,没有让大多数学前儿童及其家庭享受到政府财政的支持。在学前教育的投入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地区不均衡和城乡不均衡问题。因此,政府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到2012年,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达到5%以上;学前教育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达到当地小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的1/3以上;到2015年,力争将幼儿家长支付入园费用占学前教育总成本比例控制在30%左右。

   三是创新幼儿教师素质提升机制。建立幼儿园教师常规化的入职、培训、晋升、流动、考核等事项的登记制度。到2015年底,在职教师的幼儿教师资格证、在职园长的任职资格证持证比例均达到100%。切实保障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凡持有教师资格证书,具有专业技术资格的非事业编制幼儿园教师原则上人均年收入应达到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1.5倍以上,到2015年,基本做到各类幼儿教师同工同酬。有计划提高事业编制教师占幼儿园教师总数的比例,2015年底前,事业编制教师占幼儿园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1/3。建立幼儿园教师职称评定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幼儿教师培训体系,全面建立贯通职前和职后教育的立体化、全覆盖的幼儿教师三级培训网络。

   四是构建学前教育监管体系。健全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学前教育问责制度,推行幼儿园办园质量评估标准,加快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升学前教育管理法制化水平,试点地区2011年底前完成学前教育地方立法工作或前期准备工作。

(提案人:民盟中山市委会   撰写人:直属支部   闫玉宏)

文章分类: 提案精选



微信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