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 由
由于水资源与人口的分布极不协调,目前广东省21个地级市已有近半城市水资源紧张。广东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尽管广东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和水资源总量较国内其他省丰富,但从广东特定省情来看,潜在的水资源危机相当严峻。中山地处珠江三角洲下游水网地带,共有大小河流298条,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为29.18亿立方米,是著名的“水乡”。但是由于水资源与人口的匹配极不协调,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珠中江区域中,中山人均拥有水资源量倒数第一。据权威部门统计,“按照中山市目前的用水水平估算,在保障生活、生产正常运作的情况下,全市蓄水总量只能满足约15天的使用。”中山市水务局资料显示,中山供水水源95%以上取自过境水。中山53宗储水工程总库容只有9000余万立方米,可利用库容约6000万立方米,是全省蓄水工程最少的地级市之一。另据统计,近些年来,中山全市总用水量年均增长率达到15%,工业用水量年增长率最高超过20%。此外,在保障全市用水量的同时,用水户对水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饮用水水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客观上也使中山面临新的供水挑战。
中山市水资源方面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水质性缺水。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中山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排污量也随之逐年增长。尽管目前中山市几条主要江河水质尚属良好,但已呈恶化趋势。近几年的水质情况统计显示,虽然西江干流(中山河段)、鸡鸦水道、小榄水道、洪奇沥水道水质均达到国家规定的Ⅱ类水质标准,但部分时间水质仍然出现总大肠菌群、氨氮及总磷达到Ⅲ类甚至Ⅳ类水质标准的情况,尤以冬末春初的旱季更为突出。
咸潮干旱导致季节性缺水同样是困扰中山水资源的一个难题。中山虽处于“丰水”地区,但水资源的年内分配极不均衡。汛期(4月至10月)降雨量约占全年的86.3%,其中5、6月占全年的29.3%,导致许多降水以洪水形式宣泄入海无法利用;枯水期(11月至次年3月)降雨量只占全年的13.7%,常常出现因降水不足而导致的淡水资源短缺。受珠江河口咸潮上溯影响,中山中心城区多次出现低压供水情况,部分小区用户因水压不足,日常生活、生产用水受到影响。预计随着各地取水工程的逐步建成,咸潮上溯对中山市供水的影响时间、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城市生产生活用水将受到严重影响。
办 法
建议尽早统筹考虑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配置等工作,落实相关措施,积极避免今后有水难用、有水不用的状况,切实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具体举措如下:
第一,进一步落实“供水一盘棋战略部署”,确保全市市民饮水健康进一步落实“供水一盘棋”战略部署,通过合理配置水资源,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和设施共享,整体提高城市供水质量。在提高供水的专业性、合理性和可靠性的同时,发挥和提高整体供水能力,使全市人民都能饮上安全合格的自来水,特别是要关注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供水安全保障。
第二,落实水质量目标责任制,实用法律手段改善我市水环境质量水质性缺水是制约该地区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只有落实水质目标责任制、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完善排污收费制度、使用法律的手段对水功能区实施污染排放总量控制方案,综合考虑防洪、供水、河道生态等因素,建立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引入河道生态环境需水满足程度概念,以期达到有效地控制和改善我市的水环境质量的目标。
第三, 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本地水源地建设要针对中山段水域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丰水期水资源白白浪费而没有利用,枯水期季节性缺水明显的特点,积极采用科学手段,加强本地水源地建设,多层次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全盘考虑咸潮期间的供水问题,如通过专家综合论证,制定全市抗咸供水总方案,进一步修建水利工程,如清淤工程和水库扩容工程,在“丰水期”主动蓄水,为枯水期的用水未雨绸缪;还可以分片区修建抗咸水库,提高全市供水质量。
第四,采取综合措施大力倡导市民树立节约用水观念和意识每年财政投入一定比例的节水技改资金和科研经费,加大节水科研投入和技术标准研究,以经济政策为激励,提高节水基础管理水平;节约用水应通过行政、技术、经济等管理手段加强用水管理,调整用水结构,改进用水工艺,实行计划用水,杜绝用水浪费,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科学的用水体系,有效地使用水资源,保护水资源,以适应城市经济和城市建设持续发展的需要。为了让市民能够有意识地节约用水,我市应该推行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和阶梯式水价---------即根据用水量将水价分为几个等级,在不同等级执行不同的价格。用水量在基本定额之内,执行基准水价,用水量超过基本定额,则超出的部分执行更高一阶梯的水价标准,基本特点是用的水越多,交的费就越多。 对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的节约用水意识的培养,也应该受到高度的重视。积少成多,久而久之,就可以为我们自己、为后代节省数不尽的水资源。
第五,中山市应该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中山市水务局成立市、区“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国家《节水型城市申报与考核标准》和《节水型城市考核标准》的要求,营造节水宣传氛围,明确节水目标,创新节水观念,实现宏观用水总量控制和微观用水管理的有机结合。同时制定符合我市具体情况的节水标准和法规政策,依法管理节水工作,将节水工作纳入法制管理轨道。
(提案人:中山中专支部 汤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