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民盟首页 > 理论研究 > 他山之石  >  陈剑雄:强统筹聚合力,以文化壮虎威
陈剑雄:强统筹聚合力,以文化壮虎威

发表时间:2019-12-27

扫描本文二维码

二维码
16323

  在近期召开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赖泽华强调,要顺应广大干部群众求变求突破的强烈意愿,打开局面、冲出困境,让党员干部的创造力成倍、十倍、百倍地迸发出来。历史证明,文化竞争力乃是一民族一国家一地区一城市的终极竞争力。窃以为,推动中山文化事业发展,积淀文化竞争力,正是为中山未来长远发展打基础创氛围蓄动能的家国大计,也是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干事创业信心与豪情的根本大计。本文试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重要窗口作用角度谋求中山翠亨新区未来长远发展之道。但求重点突破,无法全面开花。

 

一、必要性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第八章第二节“共建人文湾区”如此表述:“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发挥大湾区中西文化长期交汇共存等综合优势,促进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合作,创新人文交流方式,丰富文化交流内容,提高文化交流水平……”其中“支持中山深度挖掘和弘扬孙中山文化资源”,这为中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明确了方向:即以不断深入挖掘孙中山文化资源、建设孙中山文化交流基地为目标推动包括孙中山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合作互鉴,创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示范区。

  既然以“文化引领”作为首要发展理念,以“建设海内外华人共有精神家园”为目标定位之一,且孙中山文化资源得天独厚绝无仅有,则新区作为中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重要窗口恰逢其时,责无旁贷,舍我其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01  初心未凸显

  文化引领的发展理念在新区的开发建设实践中并未凸显出来,对如何贯彻实施这一理念,尚缺乏统一的行动纲领和实施规划,甚至对新区建设 “海内外华人共有精神家园”的目标定位近几年宣传不够,呈淡化倾向,文化事业规划建设跟不上新区开发建设总体步伐。

 

02  重视未体现

  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重要窗口和“海内外华人共有精神家园”重视不够、研究不深、把握不准,缺乏抓手,未能找到切入点和着力点,对建设思路、途径、措施、内容缺乏系统的调研与统筹,有待研究、梳理、落实和进一步充实。

 

03  统筹不到位

  相关区镇部门思想认识行动均未协调统一,亟待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市委市政府对新区乃至全市文化建设的统筹力度有待加强。

 

04 认识不够深

  对人和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融合中的作用认识不够,存在急功近利与形式主义倾向,人道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引领和凝聚效应亟待释放。

 

05  资源不够用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重要窗口的教育基础资源和人才储备不够,缺乏高校支撑。与周边先进兄弟城市的交流合作亟待加强。

 

三、建议

01  强化新区文化公关宣传力度

  在扎实开展开发建设与招商引资工作的同时,通过海峡两岸中山论坛、创新创业论坛、健康科技论坛、年度招商引智论坛等多条途径,发挥孙中山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和中山侨乡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孙中山文化交流活动。

 

02  高标准创建“文创示范区”

  紧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人文湾区”的理念,从文化设施、生态格局、功能布局、交通组织等方面,以翠亨新区(含南朗甚至规划中的自贸区范围内的民众镇,下同)为依托构筑中山和周边地区乃至海外乡亲组织相互支撑、联动发展的总体发展框架;以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作为“文创示范区”的特色,宣扬包括“孙中山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鼓励先行先试,争取政策倾斜,力争国家、省级重大文化项目、文化平台、文化活动落地在中山或翠亨新区;尽快开通联接中山港客运码头、中山站、中山北站、中山汽车总站、中心市区、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中山纪念中学)、翠亨新区规划馆、中山市纪念图书馆、孙文纪念公园、中山纪念堂、岭南水乡等重要交通节点和旅游景点的旅游线路和公交线路,将代表孙中山及中山文化元素的旅游景点以富有文化特色的公交线路串连起来。

 

03  由市委市政府统筹突破大新区即新区规划范围内的行政壁垒和利益壁垒,凝心聚力,集中全市资源力量推动新区开发建设增效提速

强力统筹

  要将相关镇区、部门和平台公司的思想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指挥部署上来,着眼长远,服从大局,决不允许为了实现或保护镇区部门自身利益目标而致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大局长远利益于不顾。要以“全域中山”的理念、胸怀和魄力推动新区开发建设乘风破浪!这一方面,中山完全可以向邻近的兄弟市如东莞(松山湖高新区、滨海湾新区)学习。

 

重点突破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市委市政府的统筹下,翠亨新区与火炬区及南朗在招商引资、项目布局落地以及交通设施互联互通方面已经有了一定协作共融,但实则远达不到中山经济社会建设形势发展之迫切需要。而新区与仅一河道之隔的民众镇民众产业园,则尤其交通不便,协作匮乏。当前新区去往民众产业园还必须驱车超10多公里绕道中山港大桥,而实际上该园与新区起步区马鞍岛仅仅隔一条横门水道。作为中山两大产业发展平台所在地,打通其间的交通便捷通道十分必要、切实可行而又迫在眉睫!

 

内部融合

  目前新区已尝试派遣中层及骨干干部至北京中关村、苏州工业园区和深圳前海挂职锻炼学习,但大新区涉及范围内几个镇区的干部挂职交流却尚未实施。为推动大新区乃至整个中山包括各镇区之间的工作交流与协调融合,建议尽快实施中山和新区所涉区镇之间的干部交流挂职,加强工作协调和融合发展。

 

04  以人的交流融合推动文化交流融合

  吸引切合新区发展需要的各类外来精英人才和适合新区建设发展需要的多层次人才到新区工作创业安家落户,共建共享美丽和谐新区。新区开发建设正当用人之际,需要更多各行各业精英参与,整个新区也需要补充大量新居民。

  建议给予各类精英人才以高于本市且不低于同类城市的待遇标准,同时从生活、家庭、子女教育升学、医疗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关心他们。对符合新区入户标准的普通外来人口,可给予适当宽松的扶助,并给予办理户口调动、小孩入学手续,给予其必要社会保障。逐步改善新区目前人气不足的现状。唯有人和人才的交流与融合,方可带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05 突破市际障碍,探索与珠海共建珠中(珠西)大学城,为两地乃至大湾区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与交流提供人才支撑

  力争尽快引入省内外乃至世界著名高校在新区(中山)合作办学兴研,提升中山教科研水平,为后续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大环境对人才的引进、生存、培养、运用至关重要,其中教育环境尤其是高等教育环境对人才的吸引尤其重要。中山曾经错失发展高等教育的良机,造成今天同类条件落后于周边地市的被动局面。亡羊补牢,势在必行。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建议结合翠亨新区“人才特区”建设和英才培育区规划研究制定中山高等教育发展规划(10到20年),由市委市政府统筹实施,力促中山高等教育事业在5年左右实现一个突破式发展。

 

  莫因晨雾迷远征,莫为黄花误明春。乳虎啸谷声犹壮,雄风再振香山魂!让我们共同期待中山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事业相辅相成振翅齐飞的明天!

 

 

文章分类: 他山之石



微信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