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民盟首页 > 理论研究 > 学习研究  >  赵小红:弘扬建党精神,创造复兴伟业
赵小红:弘扬建党精神,创造复兴伟业

发表时间:2021-12-10

扫描本文二维码

二维码
3726

民盟中山市杨仙逸中学支部      赵小红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一个又一个伟大奇迹的背后,有太多经验值得总结和提炼。在这里,我主要从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的逻辑特质的角度,谈谈我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首次提出并全面阐释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伟大的建党精神内涵丰富,其四层表述之间具有严谨的逻辑关联。

一、理论逻辑——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内忧外患的中华民族陷入了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黑暗境地。在抵御外侮、反抗压迫的斗争中,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救亡图存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尝试,最终均以失败告终,惟有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方案脱颖而出,成为唯一正确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结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马克思主义何以绽放出真理性的夺目光芒?其一,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特质。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演进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的根本归宿。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至暗时刻,马克思主义为当时先进的国人探寻救亡图存之道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撑,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引领力、感召力和凝聚力,照亮了中国革命前行的道路和方向。其二,马克思主义具有人民性特质。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时起,就全面、深刻并一以贯之地坚守无产阶级立场,并把为全人类谋求平等、自由、解放和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共产党宣言》旗帜鲜明地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正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特质,使中国革命找到了真正赖以依靠的强大物质力量。其三,马克思主义具有开放性特质。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本质上是由社会实践的开放性决定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在于实践,社会实践是在不断变迁的客观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是受客观历史条件制约并不断与时俱进的。中国共产党秉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研究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把握中国社会面临的特殊问题,开创了一条适应中国基本国情,并与中华民族深厚历史底蕴和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的革命道路、建设道路、改革发展道路,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互动统一中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中国化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以其理论和实践的真理性不断吸引先进的中国人选择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这种信仰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断得以检验,淬炼了中国共产党人坚不可摧的理想信念。

二、实践逻辑——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武装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峥嵘历程,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始终贯穿其中。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在中国的统治,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从封建专制走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条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实施了一系列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策措施,例如:通过建立工会、农民协会、共青团、妇女联合会等组织,广泛发动和组织群众,为实现自身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诉求而斗争。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日益成熟,保障人民群众政治、经济、文化权益的各项主张不断得到制度化、规范化和体系化贯彻落实。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建国初期,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遗留任务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着力恢复千疮百孔的国民经济。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革,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从而完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艰辛曲折的探索,初步建立了独立的,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科学、教育、文化、国防等事业获得了初步发展,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这一时期所取得的物质成就和历史经验,为此后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基础。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旗帜鲜明地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提出了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其间,发轫于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不断推广,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并深化完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形成并深入发展。总之,1978年以来,中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对外开放格局不断向纵深发展,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和创新热情,极大改变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向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围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国共产党进一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完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保证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竭尽全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人民的事业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综上所述,从建党伊始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改革开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战略布局和路径选择无不紧密围绕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核心主题而展开,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实践逻辑。

三、行为逻辑——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伟大的实践孕育伟大的精神,建党精神在一个又一个时代命题的严峻考验中得以赓续传承,不断塑造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丰富内涵。深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内在肌理不难发现:无论在任何时代,不怕牺牲,英勇斗争都是镌刻在共产党人身上最显著的行为标识。

建党初期,李大钊、蔡和森、邓中夏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先驱为挽救民族危亡奔走呼号,不惜慷慨赴死,以生命捍卫真理、捍卫信仰,真正做到了“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在严酷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以敢于付出一切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孕育了彪炳史册的长征精神。抗日战争时期,众多英雄群体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百折不挠、血战到底,以“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的崇高民族气节鼓舞和激励全体人民砥砺奋进,争取胜利,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抗美援朝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志愿军在异国战场上与世界强敌展开殊死较量,在浴血奋战中以钢铁般的意志奏响了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英雄赞歌,捍卫了国家和民族尊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薪火相传,在和平年代依然绽放出夺目光彩。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改革开放时期孕育的小岗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形成的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是最具有牺牲精神、奉献精神、斗争精神的伟大政党。今天,“我是党员,我先上”已成为最响亮的战斗号角,只要祖国和人民有需要,党员干部必定不计生死,主动请缨,在最艰苦、最危险的一线战场冲锋陷阵。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已然成为烙印在先进共产党人精神血脉中的独特基因,成为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赓续传承的鲜明政治品格和必然行为逻辑。

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什么敢于挑战一切逆流困境,敢于向一切艰难险阻发起最坚决、最彻底的斗争?从根本上说,是对马克思主义真理和共产主义理想坚定不移的信念、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强烈使命担当锻造了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钢筋铁骨。

四、建党精神的价值逻辑——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对党忠诚与不负人民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中国共产党作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信仰的无产阶级政党,不负人民的价值追求深深打上了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论的烙印。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阶段,李大钊、陈独秀等革命先驱就已清醒地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中共二大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中,对党的政治准则做了明确规定:“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日益走向成熟。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已经超越一般意义上的方法论实践而上升为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及组织路线加以贯彻执行。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法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多个维度加以全面贯彻执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因此,对党忠诚就是对人民忠诚,不负人民就必然要求对党忠诚。

百年风雨,无数英烈以九死不悔的赤胆忠心捍卫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根本遵循和崇高追求,他们的牺牲重于泰山,他们的情怀永垂青史。

总之,理论的真理性铸就了理想的坚定性,对真理和理想的坚定信仰引领着初心和使命的践行;初心和使命的正当性锻造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政治品格;而这一切,最终都指向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价值追求。作为新时代的参政党,应当以“中国共产党”为楷模,强化政治意识和担当精神,坚守立党为公,参政为民的价值导向,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在不断地学习、调研和实践中增长才干,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献计出力。

文章分类: 学习研究



微信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