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民盟首页 > 理论研究 > 学习研究  >  张华:人才生态观——参政党人才建设的理念及实现途径
张华:人才生态观——参政党人才建设的理念及实现途径

发表时间:2013-10-15

扫描本文二维码

二维码
614

民盟中山市直属支部   张 华

 

   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提出了“使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更好地统一于多党合作、共创伟业的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思想。事实上,参政党的建设问题,从参政党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是自身发展的重要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早在1999年,《各民主党派关于加强自身建设若干问题座谈会的纪要》就提出了“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三大方面的根本任务、主要内容和主要措施。此后,众多学者就参政党建设方面,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的探索。参政党也是一个政党组织,其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理论建设是先导,思想建设是核心,能力建设是重点,组织建设是基础,作风建设是保证,而制度建设是根本保障。

   在这项系统工程中,人才建设是基础的基础,是参政党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强本固基的战略性工作,它事关民主党派参议议政水平,事关民主党派各项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关系到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声誉和兴衰存亡。如何加强人才建设,各民主党派都曾又有过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比如中国民主同盟历任主席都特别强调“人才兴盟、人才强盟”的战略发展意义。在当前的人才建设认识与举措上,比较流行的思路是注重“引进、培养、管理、使用”四个层次的运作,突出人才孵化与人才锻炼。但是这种以线性方式运作的“发现——培养——使用”模式,似乎并不能真正揭示人才建设的规律,因此也不能在根本上解决人才建设的问题。因此,在笔者看来,必须引入“人才生态”这一观念,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建构系统运作机制,才能真正破解人才建设的诸多难题。在人才发展理念上,“人才生态观”似乎还不太为人熟悉,而将人才生态观运用到参政党的建设与发展上来,则几乎阙如。为此,笔者不揣浅见,就人才生态观与参政党建设做一些抛砖引玉的探索。

   (一)人才生态观在参政党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人才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已经成了各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的共识。当前,参政党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如何提高人才建设的水平和成效。我们认为,关注人才建设问题,首先要关注人的问题,因为人的问题,是人才建设的基础性问题。政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组织,人是有生命的生物组织。人不是孤立存在,人的成长也不是自绝于周围环境的。人才建设必须将人置于生态之中,才能找到生命的成长机理和发展规律。

   所谓人才生态,就是人才生命的存在状态。生态是一个从自然科学引入社会科学的概念,其突出特点表现在生命主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和谐共生关系。因此,可以说生态的本质其实就是生命的存在系统。相对于自然(物质)生态环境而言,人才生态更注重以精神生态和心灵生态为主的社会(人文)生态环境。人才生态观,就是运用生命的存在系统观念来认识人才、理解人才、发展人才和创造人才。由此可见,人才是在系统中实现其发展和发挥其价值的,而人才生态观符合人才建设的基本规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政党制度,也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参政党是多党合作政党制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其主要职能是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这一身份决定了参政党与一般的社会组织在人才要求上具有很大的区别。参政党是凝聚了一大批各领域高端人才的阵营,因而其人才建设的层次和要求也就更高。从自然进化规律来看,越是高级的生命形态,对生态文明的要求越高;高级生命的才智水平越高,对生态文明的依赖也越高。因此,我们认为,对于参政党而言,人才生态观是民主党派先进的人才发展理念,它有利于提升参政党的人力资源水平。要建设成合格并且能发挥积极作用的参政党,民主党派必须尊重知识和人才,积极开发人才资源,实施人才战略,加强适应新时期要求的人才队伍建设,肩负起新的社会发展进程中紧迫而重大的政治任务和历史责任。人才生态观不是割裂地运作人才成长机制,不是线性地实施“发现、培养、使用”人才模式,不是仅仅着眼于人才的孵化和锻炼,而是在人才具备的基础上,通过系统运作方式,实现人才的再发展、再创造和再建设,是人才的升级版工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才生态观有利于推进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发展,是推动我国国家富强、民族进步和人民幸福的重要发展理念。

   (二)人才生态观下的参政党建设途径

   人才生态是一个复杂的环境系统,一般来说,可以分为物质环境系统和精神环境系统。物质环境系统主要包括自然、地理、气候、职业、人口等外在的人才发展环境,精神环境系统主要包括价值观、政治、文化、法制、宗教、舆论、伦理、社交等内在的人才发展环境。又可以将前者称之为人才发展硬环境,后者称之为人才发展软环境。人才本身是生态的产物,而生态又是人才孕育的母体、成长的栽体、发展的机体。当前,参政党人才建设的着力点主要集中在外在的物质生态环境,从职业、生活、安居等硬性条件方面给予人才补助和扶持。我们认为,这种人才建设是基础性的,但同时也是低层次的。人才建设应该着眼于民主党派这种人才资源的特殊性,注重其精神层面的现实需求,因此,在人才生态观下的参政党人才建设,必须将着力点放在内在的精神生态环境上,其实现途径也应该着眼于此。在笔者看来,对于参政党人才建设的精神生态环境,突出表现在观念生态、政治生态和文化生态三个方面的构建。

   1.构建观念生态,积极搭建参政议政的交流平台。

   前面说过,生态的本质就是生命的存在系统,所谓“观念生态”,就是生命的观念存在系统。我们知道,人才是负载着价值观念的特殊社会人,人才可能表现在技术层面,但背后依然是观念支撑。作为参政党人才,其突出表现主要在“参政”职能上,而观念系统对其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民主党派人才要出色行使和完成自己的“参政”责任,就需要在良好的观念生态下去思考和发现问题。因此,构建观念生态,对于民主党派人才建设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观念是非实物的精神性产品,观念生态的构建要遵循精神性产品的产出规律。作为具有特殊职能的参政党,它是以组织形态存在于社会中的,因此,构建观念生态的有效途径应该是搭建以组织活动为基本方式的交流平台。这个平台以参政议政为中心内容,通过党派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来形成一种观念生长的环境系统,让成员的参政意识和议政思维,得到有效的激发、碰撞和维持。事实上,由于地位和条件问题,参政党的人员组织是比较松散的,要提高党派成员的参政议政水平,就必须有组织、有意识地通过搭建交流平台来构建观念生态,进而推动人才建设。

   2.构建政治生态,努力创设民主监督的和谐氛围。

   民主监督是参政党的重要职能,提高党派成员的民主监督效率和水平,是加强人才建设的重要方面。我们知道,参政党的成员来自各行各业,职业类别宽广,思想认识多元,但都是一定政治利益的同盟体。维系党派成员的根本也在于政治利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构建良好的政治生态,有利于促进参政党的人才建设。构建政治生态,在笔者看来,最重要的就是努力创设民主监督的和谐氛围。

   我们知道,在多党合作中,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需要互相监督。中国共产党由于处在执政地位,更加需要自觉接受民主党派的监督。对于参政党来说,民主监督是一种能力,党派成员必须通过有效途径提升这种能力。而创设民主监督的氛围,实际上就是建构人才生态的政治环境系统,在这一系统中,主要存有政治协商、参政议政、专题调研、对口联系等基本政治生态要素,党派成员置身于这样的生态中,相互碰撞,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最终提升党派成员的民主监督能力。

   3.构建文化生态,切实创建自我实现的发展机制。

   人才生态的高级形态是文化生态。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也是一种群体心理机制,它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一个组织的灵魂。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参政党作为一种政治组织,文化生态在深层次影响着组织的发展和未来。良好的文化生态,有利于人才的健全发展和潜能发挥。对于民主党派来说,笔者以为,切实创建自我实现的发展机制,是构建文化生态的重要渠道。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对于参政党人才来说,实现自我是人才发展的最高标准,也是最大动力。因此,加强参政党人才建设,就必须构建以自我实现为发展机制的文化生态。党派成员置身于这样的生态之中,才能找到参政党组织的政治归属和价值诉求,才能谋求自我的社会意义与政治价值,才能在深层次焕发出人才发展的潜力和动力。如果没有这种文化生态,那么就容易消解人才的发展后劲。因此,人才生态观下的参政党建设,必然要求以文化人,通过人才成长的文化生态来影响和促进人才的发展。民主党派应该从文化生态的角度,来建立健全自我实现的人才发展机制,通过这一机制,最终实现人才建设的根本目的。

 

   总之,人才建设是参政党建设的第一要务,自古以来,人才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政党兴亡的根基,是国家盛衰的柱石。对于民主党派来说,人才建设的关键不在于发现和培养人才,而在于让进入民主党派的人才能够得到再发展、再创造和再建设。而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跳出我们流行的人才建设模式,而要贯彻落实先进的人才生态观,优化人才生态环境,在人才生态观下谋求参政党的自身建设,最终推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向前迈进。

 

 

编者按:2013年4月市委统战部组织发起“多党合作理论与实践”征文活动,民盟中山市委会选送了7篇论文,其中,张华同志撰写的《人才生态观:参政党人才建设的理念及实现途径》荣获优秀论文奖。

文章分类: 学习研究



微信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