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民盟首页 > 理论研究 > 学习研究  >  张华:变革评价观念,健全评价机制,改善评价功能
张华:变革评价观念,健全评价机制,改善评价功能

发表时间:2012-07-30

扫描本文二维码

二维码
514

——漫谈高中阶段教育的沉疴、诊断与救治

直属支部   张  华

 

   高中阶段教育是连接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中间环节,这一阶段的教育,学生正处在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之间,是生理和心理相对稳定和成熟的时期,对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五章”明确指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这一表述,充分揭示了高中阶段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价值,理应得到全面的关注和积极的发展。

   自2004年以来,高中新课程改革逐步在全国各省市实施,新一轮高中新课程改革,于是浩浩荡荡铺开了,这次改革,着眼于“课程”,力图从课程切入,革故鼎新,开创高中阶段教育的新局面。八年来,从理念到实践,从课程到课堂,从课程结构到学习方式,应该说,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或改观,但是这次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革除高中阶段教育的痼疾和改变高中教育的现状,并没有取得他们所预想的改革效果,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这次改革,从另一个层面上加剧了高中阶段教育的恶果泛滥,使得其在偏离素质教育的轨道上越走越远。今天,在国家制定和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关头,重新审视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历史问题和现实困境,重新厘清高中阶段教育与社会、行政部门的关系,重新调整和变革高中阶段教育的机制,显得异常迫近。

   笔者作为亲身经历的一线高中教师,对我国的高中阶段教育,有许多切身感受。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利益,高中阶段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前期阶段,尤其显得意义重大,影响广泛。当前我国高中阶段教育之所以迟迟不能得到全面而优质的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不在于教育观念的落后,也不在于课程设置的陈旧,更不在于师资队伍的粗劣。笔者以为,深层次影响和左右高中阶段教育的,是教育质量的评价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第五章高中阶段教育”说到:“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我认为,能否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事关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道路、发展方向、发展成效,事关国家和民族的人才未来。

   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水平,关键在评价,瓶颈在评价,出路也在评价。笔者以为,必须要变革评价观念,健全评价机制,改善评价功能,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学校和学生的发展出发。那么,在高中阶段教育中,深刻影响其正常发展的“非正当评价”有哪些呢?需要改进的评价层面有哪些呢?笔者认为,有五个方面的评价必须彻底变革。

   一、变革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绩评价观。

   在我国,不管是民办教育还是公办教育,教育都是一项政府事业,是政府部门的民生工程和社会工程,也是国家的未来工程,政府支撑着教育的发展,也主导着教育的发展。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积极为社会创造更多优质学位,着力解决老百姓“上学难、上好学校难”的民生问题,切实加强校园安全建设,督促学校提高育人质量,而这些也应当成为评价教育行政部门政绩的重要方面。

   但当前,教育行政部门却存在一股不良风气,喜欢以数字谈政绩,比政绩,尤其是喜欢以高考数字来衡量自身的教育政绩,比如高考重点率、本科录取率、北大清华人数等等,教育行政部门喜欢用这样偏向一角的评价指标来获取被承认的政绩,原因在于这些“噱头数字”能够有效地讨好上级领导和社会百姓。但如果这种政绩观过于强烈的话,直至不顾及或者不重视其他方面,始终以各种数据来下压各级部门和学校,这显然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于整个教育系统来说,无异于是一场自上而下的灾难。

   教育行政部门最考验一个政府官员的教育良知,而且在现有的行政体制下,也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绩观不加以变革,教育的改革往往就会落空。

   二、变革学校的社会评价观。

   当前,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已经到了异常扭曲的地步,突出表现在对学校的评价是功利的、单一的和片面的,它平时不太重视对学校的整体考察,却往往纠缠于学校的局部事件,以至于形成非常片面的认识,每一年,它看重的往往也就是高考放榜的那几天,谁拿状元了,谁拿了最多单科第一,谁的平均分高,谁的重点人数多,谁有几个清华北大等等。社会这样评价学校,当然跟他们代表的切实利益相关,每一个社会家庭往往只看重孩子的高考成绩,只看重孩子的大学录取。问题在于,学校很在乎社会的评价,因为这是学校的声誉所在;但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如此简单,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校在迎合社会的方向上靠拢、求进。

   因此,变革学校的社会评价观,显得迫切而重要。其实,任何一所学校都是完整的学校,她的校风学风,她的管理体制,她的环境,她的育人条件等等,都是学校影响社会的重要因素,评价学校,理应整体看待。造成社会扭曲评价的因素,笔者以为,一方面在于社会人群的非理性态度,另一方面在于各类媒体对学校的片面宣传。社会人群的非理性态度,需要政府加大引导和教育,而媒体更应该承担起自己的宣传责任和导向职责。只要政府和媒体能够将做到位,我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社会对学校的非理性评价。

   三、变革学校领导的业绩评价观。

   有一种很流行的感慨是:基础教育的学校领导不好当,高中阶段教育的学校领导尤其难当。这种说法可能是一种情绪上的宣泄,但其实也从侧面上反映出学校领导的艰难与困境。

   大多数高中学校的领导感到压力很大,其中最为突出的压力不是来自于学校管理,而是来自于升学压力。由于教育行政部门“非科学”的政绩下压和社会“非理性”的评价施压,高中学校校长往往要承担更多的“任务”,比如重点指标人数、重点率、本科率、重点大学录取率、北大清华人数、各种竞赛成绩等等,这种压力又垂直下降到副校长、中层身上。

   这种“垂直效应”产生的后果就是,学校领导的业绩评价就变得简单化了,而其他各种重要的领导评价,比如教育观念、管理水平、服务水平、课程设置、服务设施、育人质量等等,就相应地退居边缘。

作为学校领导,他们都知道应试评价的危害,但是身不由己,简单化的评价和沉重的升学压力,让他们难以平衡应付,所以干得都比较累,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四、变革一线教师的成绩评价观。

   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一线教师处于教育者的终端位置,也是教育工作者的底层。所有“非正当评价”的压力,最终都累积到一线教师身上。因此,在高中阶段教育,我们可以看到,一线教师比谁都清楚:分数第一。领导看分数,家长看分数,学生看分数,同事看分数,分数的意义,在现实中赤裸裸地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这些压力会变相地关系到教师的声誉、利益和前程,所以谁也不敢怠慢。这样一来,所有“非正当评价”就顺利转化成了高中阶段教育的现实灾难:老师们为了最大化提高考试成绩,在没有更科学的方法的前提下,只能采取“时间+汗水”的最一般做法,为了增加胜算,他们从高一开始,就将课堂教学与高考有机结合起来;从高一开始,就加大与高考有关的各种训练。每位教师都通过非常规的手段,努力提高自己任教学科的成绩。在这种近乎残酷的应试教育下,什么素质教育,什么新课程改革,什么身心健康,什么综合素质,统统都变成了一纸空文。而这恰恰是我们的高中阶段教育所最不愿意看到的结局。

   这就是“非正当评价”的恶果,这种恶果的最终品尝者不是学生,而是国家和民族。但我们不能指责一线教师的所作所为,改革就是利益调整,所有的改革都要兼顾好利益的分配,教育改革同样要考虑一线教师的利益格局,我们不能脱离教师的切身利益空谈口号和理想。新课程改革只侧重从课程上研究问题,却忽视了实施课程的各级利益主体,显然是失算的,其效果也就必然会大打折扣。

其实,如果放到常态上来看,一位教师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师德、业务水平、教育理想、教学观念、教学态度、教师个性、师生关系、活动表现等等,都应该在一位老师的评价上得到呈现,也只有在这种全面的评价体系中,我们才会看到一位全面、整体的健康教师。

   五、变革学生成长的发展评价观。

   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学生是教育存在的基础。在现行的高中阶段教育中,我们对学生成长的发展评价,还存在很多的认识误区和实践盲点,在重重应试压力之下,各层级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成长的发展,往往将“考试成绩”看作是重中之重,在这种近似“一元化”的评价机制下,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遭遇了重重阻碍和重大阻力,这种结果的表现有时到了令人瞠目的地步,比如为了考试成绩,罚写罚抄罚背的做法层出不穷,为了维护学习纪律,罚站罚跑的变相体罚也是数见不鲜。问题的严重还在于,学生在这种应试体制下,慢慢被同化而变得麻木了,“读书就是为了分数”这种落后无知的观念竟然变成了学生理所当然的认识,一旦教育者不按照这种体制教学,反而受到学生的攻击甚至投诉。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强大的“非正当评价”体系下,一切原本美好的教育都变质了,一切原本美好的心灵都变得迟钝丑陋了。

   以培养人为使命的教育,不幸的是走上了“摧毁人”的道路,这难道不是最大的现实讽刺吗?其实,一个活泼可爱的生命,他的身体发展、心理健康、情感世界、精神空间、道德品质、活动能力、创新精神、审美情趣,都应该纳入到我们教育者的关注视野,并与考试成绩一起融汇到生命之河中。这样的人是完整而美丽的。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一章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中,关于人才培养的目标有很多精彩的表述,比如“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等等。面对当前的学生发展评价,我们必须在这种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下,从根本和源头上,彻底根除妨害人才培养的一切不合理做法,尤其是各种“非正当评价”。

   教育需要发展,发展需要规划,规划需要行动,行动在于改革。没有真正的变革,一切美好的规划都将落空;没有评价的改革,所有高中阶段教育的美好设想都将虚无。

   因此,在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下,可以说,变革评价观念,健全评价机制,改善评价功能,是我们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向科学、合理、有效方向发展的根本所在,是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所在。

 

文章分类: 学习研究



微信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