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是政府保障公民应有的权利
启发中学支部 赵春荣
【摘要】:每个公民在法律上都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然而全国各地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导致“择校热”愈演愈烈,教育的不公平带来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政府必须下决心解决,保障每个公民的应有的权利。
【关键词】:教育公平 择校热 教育均衡 优质学位 教师轮岗
有一副漫画,一个妈妈和她幼小的女儿汗流浃背地扛着一捆“择校费”,准备进入“××市××重点小学”……无奈啊,全国每年都有万千家庭为“择校”和“择校费”而头痛,教育公平事关千家万户。据调查,各城市重点中小学里,择校生比例达到百分之二十五点二.择校导致权钱交易的不正之风,腐败之风严重污染着社会风气,日益侵蚀着社会健康的肌肤,“择校热”这一顽疾到了必须综合治理的时候。
“择校热”高烧不退的根源是什么呢?毫无疑问,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那么,是谁制造了和继续制造着这种稀缺资源呢?
可以肯定,当地政府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全国各市县地方政府都热衷建几所“示范性重点中小学”,为筹建这些示范性学校,主管部门采取有限的教育经费倾斜性投入,从硬件设施到单向性吸收优秀教师,招收学生也择优提前录取……这些政府主建的示范性学校,不论硬件施设还是教学质量,和普通学校差距都越来越大.
于是,政府部门主导制造的教育不公产生了,这些重点学校的优质学位成了官员权钱交易的筹码。有一个民间传言:某重点学校领导在审核上级领导的批条时,是根据批条签字后面的标点来取舍的,凡签字后面用感叹号的表示一定要办理,签字后面用实心句号的表示尽量办理,签字后面用空心句号的表示可办可不办。面对这种“潜规则”,也难怪我们市民会以“小人之心”猜测:一个叹号值10万,一个实心句号值5万……
难道这些优质教育资源就该有钱有权的享用吗?这是多么巨大的社会不公啊!
如何医治“择校热”这一顽疾?最佳药方就是区域内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市县范围之内,城乡之间,各间学校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等软硬件都要保持均衡发展,要做到这点,需要各地政府从法制层面去保证。
首先,区域内政府的教育经费投入必须保持均衡投入,并向乡镇薄弱学校倾斜的政策。从校舍建设,运动场配备,完善实验室等硬件设施,做到各校标准化,统一化,力求达到每间学校的起点是公平的。现实中,政府的投入不均衡必然导致学校之间的差距,比如,同为中山市石岐区统辖下的初级中学,启发中学有26个班,1300多学生,却只有一个110米左右的跑道,和这个跑道包围着的一个篮球场,连一个容纳500人做广播操的空间都没有!而同区的石岐中学条件却好得多,更不必和同城区的中山市第一中学比了!试问,又咋能责怪学生家长倾其财力,削尖脑袋去择校呢?
政府完全可以对加大对这些薄弱学校的扶持建设,场地不足的,或进行合并或择地重建!各地每届政府要做的大事就是实现区域内各中小学的硬件设施统一标准化,并把各学校建设是否均衡作为考核当届政府政绩的首要指标,让全体市民来评价,相信对促进教育均衡是大有益处的。
其次,根治“择校热”这一顽疾,完成硬件设施的均衡还不够,教师的教学质量这一软件也必须保持均衡发展。为达到均衡目标,当力推区域内进行教师轮岗制度。可分两种形式:
一是重点学校教师与薄弱学校教师之间的轮岗,可以规定,重点学校45岁以下教师,每10年应该到乡镇等薄弱学校轮岗3到5年,以一个教学流程为准,比如从初一跟到初三毕业,既保证了教学的连续性,也便于对教师业绩的评估。与此对应,薄弱学校也派出相应的教师到重点学校轮岗,学习重点学校的教学方法,这种轮岗可以迅速提高薄弱学校的教学水平。
二是同镇同区内学校或临近镇区之间的教师轮岗,镇区内教师轮岗基本不会给轮岗教师带来生活的不便,因此这种轮岗交流可以常态化,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每3到5年进行一次轮岗,也以完成一个教学流程为准。
通过教师轮岗,优秀教师的示范效应不断放大,教师得以取长补短,从而缩小学校之间教学质量的差距。湖北武汉,江苏等地方都在进行尝试。
教师轮岗的须满足一个前提,就是实现全市县范围内,教师待遇一致,教师的绩效评估统一标准,重点学校的优等与普通学校的优等待遇是一样的,每个老师在区域内任何地方任教待遇是一样,这种轮岗类似NBA球员的交易规则,合同期内,球队根据需要可以随时交易球员到另一球队,而球员收入不受任何影响。当然,为让轮岗教师安心从教,可以对他们进行鼓励性的生活补贴,教师轮岗期收入比不轮岗期更高,让优秀教师抢着去支教轮岗就算成功。
广东省东莞市2008年左右就已经实现教师收入全市统一 ,因此东莞最有条件推进教师轮岗制度。广东珠三角地区,经济实力较强,各镇经济发展比较均匀,特别是深圳,珠海,中山,东莞,佛山等城市完全有条件推进教师轮岗,不妨先选两三个城市进行试点,在试点过程中不断完善教师轮岗制度。
硬件设施均衡和教师轮岗制度的推行,将有效消除家长的择校和择师的内因。
此外,要达到各校均衡发展,区域内招生应坚决实行“电脑排位”和“就近入学”制度,杜绝各种形式的“特招生”和“条子生”,保证各校生源起点公平。新生入学后,严禁设立“尖子班”和“实验班”,严格按照义务教育规则办学,防止一些学校随意增减课程,随意延长学生在校时间,可以规定投诉电话必须印到学生入学通知书上,公布在每间学校大门口,并实行一票否决制度,不能让那些违背义务教育法的应试学校反而成为受表彰的示范学校。
各地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如果是真正想保障每个公民的公平教育权利,是完全可以做到本辖区的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那么困扰万千家庭的“择校热”将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