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山侨刊》2015年6月 第118期,作者:高泳
人物简介:陈庆发,中山盟员,马来西亚归侨。1921年9月生于马来西亚。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抗日宣传活动。1951年9月回国,历任中学教师,多次被评为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员。1986年6月离休。
一、参加抗日宣传活动
陈庆发九岁时进入马来西亚古晋福建会馆办的福建学校。中学时进入嘉应五属同乡会办的公民学校,后转大客家公会办的越光中学读书。
抗日战争爆发后,受到教师的宣传教育,高中还没有毕业的陈庆发离校走上社会,参加抗日宣传,组织“霏霏歌剧社”及 组办砂捞越华侨青年话剧研究社,组织爱国青年宣传抗日活动。他们在马来西亚古晋利联大剧院演出,并到周边的城镇宣传抗日演出,宣传演出所筹得义款全部捐献给砂捞越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委员会。青年社还创办了义务夜校作为宣传抗日的阵地。
二、参加中国民主同盟
1947年7月,陈庆发在新加坡参加了中国民主同盟,广泛地团结和发动文化、教育、工商界中的华侨知识分子和广大侨胞积极投入反对内战、反对分裂的活动。
陈庆发还兼任砂捞越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委员会主办的砂捞越月报社工作,后在中华公报社工作,负责出版发行。中华公报在团结各阶层的爱国华侨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1948年6月,英殖民当局公然颁布 “紧急法令”,宣布马共及一些进步团体为非法组织、镇压民主运动。民盟被取缔后,陈庆发没有考虑个人的得失、处境的恶劣,继续艰苦地工作。
1950年5月1日,英殖民当局公然以中华公报社发表了《清算帝国主义侵华百年史》为由,取消了中华公报社的出版发行执照,迫使中华公报停刊。并对他们的行动日夜盯梢。陈庆发一家被迫离开马来西亚回国。1951年9月,他们一家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三、投身教育事业
陈庆发一家到了广州,省教育厅介绍他来中山,由中山县教育局安排他从事教育工作,分配到中山农校。1955年春调到县机关干部业余文化中学,1956年被提升为业余干部中学领导。
1972年夏,陈庆发调到新办的石岐第四中学,担任文史课教师,兼管教务工作。他埋头苦干,经常加开夜班,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深入钻研教材,努力上好每一节课。教研室的领导、同事和及其他学校的教师曾听了他上的英语课,都认为很好,特别提到他能用英语讲课。
从1980年开始,陈庆发负责建立民盟四中支部的工作,他先后发展了四中两位领导参加民盟,又发展了五中三位教师和龙山中学三位教师参盟,使四中支部成员增加到十多人。当时各校民盟支部工作,也列为各校每年评比的条件之一,连续两年石岐四中被评为先进学校,民盟四中支部也被评为先进民盟支部。从1980年至1986年,他多次获得先进盟务工作者的表彰。
1983年初,陈庆发出席了莲峰区归侨侨属代表大会,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区侨联常委。仁厚里侨联成立时,被选为仁厚里侨联会主席。
1986年6月组织批准他离休,同年8月,陈庆发光荣地被批准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离休后,学校仍需要他继续工作,直到1988年夏,才真正离退。
1986年夏,学校成立离退教分会,陈庆发被选为分会会长。1987年2月,民盟市委派他任光明夜中学领导人之一。在离退教分会的工作方面,他时刻关心老弱贫病的老教师的生活和健康,并及时地把他们的困难和要求向学校领导反映,使他们都能安度晚年。在夜校工作上,除了上英语课外,他还负责一些教务、校务工作。夜校办了14年,共培养了三年制高中毕业生180多人,二年制高中毕业生150多人。
对有台湾关系的退休老师,陈庆发鼓励他们与台湾亲人多联系,坚持统一祖国大业的国策。还经常利用每周两次返校磋商分会工作时,多接触年轻教师和学生,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在师德教育会上,他以个人的经历教育年轻教师要爱祖国、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在夜校上课或集会时见缝插针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通过多渠道联系海外亲友和归国探亲的华侨,宣传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国策。
1986年10月,民盟中山市委推选他出席了广东省各民主党派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服务暨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表彰大会。特别使他受到鼓舞的是1990年1月,被评为中山市1989年度优秀党员及以后多次获得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员和2002年石岐区优秀党员的荣誉。并获得了中山市两个文明建设和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表彰。
陈庆发接受采访
1947年陈庆发在新加坡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50年在中山农校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