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民盟首页 > 盟员天地 > 群言文萃  >  【盟苑文萃】张华:养成关注语言的自觉习惯
【盟苑文萃】张华:养成关注语言的自觉习惯

发表时间:2016-12-16

扫描本文二维码

二维码
692

作文是一门语言运用的艺术,好的作者,往往能够将语言运用得出神入化,令人拍手称妙。写作文,固然离不开要写出有新意的思想或认识,但语言文字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宋代诗人王安石《泊船瓜洲》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之所以为人津津乐道,倒不是因为这句诗描写出了多么惊人的景象,而是一个“绿”字用得新鲜奇特,其非凡的艺术魅力征服了每一位读诗人。因此,写好作文,必须过好“语言关”。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呢?方法很多,但我以为,最根本的就是在阅读中养成关注语言的自觉习惯。用语文教育家夏丐尊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

那么如何养成关注语言的自觉习惯呢?方法和路径有很多,对起步者来说,我以为,牢记两个问话,并经常用这两个问话来问自己,是一个切实可行并行之有效的办法。

第一个问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一般人读文章,往往容易被文章内容牵着走,只留心语言“写了什么”,或者关心故事情节,或者追踪信息内容,总之,很少去留意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的问题。人的注意力是这样的,你关注什么,就会获得什么,你忽视什么,你就会失去什么。既然我们忽视“语言运用”的问题,当然也就不会获得“语言运用”的技能。

提高写作能力必须要从“写作”的角度来阅读文章,要有意识地停下阅读脚步,关注“语言运用”的问题,做到这一点,就要经常问自己这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比如,朱自清的散文名篇《匆匆》,开头几句如下: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如果我们不关注“语言”,很容易就滑过去了,对这几句话是“语言感觉”也很普通,无非就是“运用排比”,并且“句式很工整”。这样的感觉其实是很表面的,我们必须停下来,为自己一个问题:朱自清为什么要这样写?

问题是思维的向导。有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就会顺着这个问题思考开来。

   作者为什么要写“燕子”?为什么要写“杨柳”?为什么要写“桃花”?细想一下,原来不只是因为它们随着时间变化都可以反复出现,更重要的是它们都是可以看见的具体事物,如果直接写时间的“匆匆”,则太抽象。从“具体”到“抽象”,有利于读者的认知。不仅如此,还可以引出问题,形成“正反”对比。

  还可以问,为什么朱自清要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再”字?这样写会不会啰嗦?想一想就知道,其实不是啰嗦,而是作者刻意的“重复”,目的就是为了强调和突出,因为要跟“日子”的“一去不复返”形成强烈的对比。

   其实还可以继续追问,作者为什么选用“燕子、杨柳和桃花”这三种事物?这三种事物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完全可以寻找到一些解释的理由。比如这三种事物都是美好的,是中国古典诗词里常有“意象”,用这些熟悉的意象,当然更有利于读者的心理接受了。

   当然还可以继续追问“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想到的“答案”越多,我们对语言的理解就越深入。

 

   第二个问话:作者为什么不那样写?

   第一个问话是正向发问,第二个发问是反向发问。文学家鲁迅就专门写过一篇文章《不应该那么写》,指出“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问“作者为什么不那样写”,在我看来,是更高级更富有创造性的一个问话,因此,伴随着这一问,常常有许多惊奇的阅读发现。

   还是以朱自清《匆匆》的开头为例。

   如果我们来写,可能会下笔就谈时间的“宝贵”或“一去不复返”,那朱自清为什么不那样写呢?可能的原因是,那样写可能太直接了,可能太抽象了,也可能太俗套了,朱自清选择这样的写法可以有效避免这些问题。

   除了“燕子、杨柳和桃花”外,“随着时间变化并可以反复出现”的事物还有很多,比如太阳、秋月、东风、小草等,为什么朱自清不选那些事物?其实,朱自清选的三样事物,燕子是动物,杨柳和桃花是植物,兼顾了动植物,但从事物互补的角度来说,两种植物会不会有“重复”?这三样事物都是生物,还可不可以用非生物。如果把“桃花”改为“太阳”代表性会不会更强一些呢?朱自清不那样写,会不会是一个思维的失误呢?

这样的问题其实也不需要有确切的答案,但是这样追问过以后,我们比一般的阅读会更深入,我们对语言运用的领悟会更深。

   习惯是依靠长期的坚持形成的。借助这两个问话的阅读,刚开始也许很困难,想到的问题可能也不多,不广,不深,但一旦成为自觉的阅读行为之后,我们就会习惯于这种关注语言的阅读,我们对文字的感觉就会越来越强,这将从根本上,提升我们的语言运用修养。

 

                                作者:民盟教体支部主委、中山市教研室教研员   张华

文章分类: 群言文萃



微信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