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民盟首页 > 盟员天地 > 群言文萃  >  论语文课堂的美学境界
论语文课堂的美学境界

发表时间:2013-12-23

扫描本文二维码

二维码
564

民盟纪念中学支部

                                     

内容提要:自清末进行教学改革,建立语文分科课程以来,现代意义的语文课堂一直在追求一种美学(理想的)境界,这种境界的追求又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翻新其内容。纵而观之,一百年来,人们心中的语文课堂的美学境界,随着语文教学观念的嬗变,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四种变化:第一阶段是以语文学科知识教育为核心的语文课堂美学境界;其中经历了两种境界的变化—一科学化境界、艺术化境界。第二阶段是以人格发展为核心的语文课堂的美学境界;其中也经历了两种变化—一散文化境界、生活化境界。前一阶段是过去的辉煌,而后一阶段则代表着一种未来的理想。认识这一点,对于把握语文教学的规律,瞄准语文教学的方向,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关键词:语文课堂  美学境界

 

   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如火如荼,正在不断的走向深入,而透视这种改革,其根本精神不过是人们关于语文教学的一种理想追求。其实,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大多数人都有一个理想:让自己的语文课“美”起来。也有不少人跟我说,要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这些说法值得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和有关专家认真思考。“美”也好,“像”也好,都说明语文教师们对于语文课堂,总是在追求一种境界。但是,这些说法所表达的对语文课堂的美学境界的追求和理解,又是相当感觉的,显得笼统朦胧含混,从中流露出了对语文课堂境界升华的诸多的焦虑与无奈,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相关研究的热切希冀。

   那么,语文课堂怎样才是“美”?又怎样才算“像”?怎样看待千百年来语文课堂的美学追求?语文课堂的美学境界该如何规范如何描述?在此谈几点粗浅的意见,以和各位同仁切磋。

(一)

   纵观我国一百多年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历史,语文教师们对于语文课堂美学境界的追求是复杂的。因为各个时代的意识形态的不同,因为对语文教学及其课堂操作规律的认识的不断深化,各个时代的语文教师都有自己所为之追求的新的语文课堂的美学境界。综合起来看,这一百多年来的关于语文课堂美学境界的追求可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描述。

   1、以语文学科知识教育为核心的语文课堂美学境界的追求。

   随着西方科学思想传入我国,语文便由传统的综合课程而成为语文学科课程,于是围绕传授语文科学知识这个中心的语文课堂美学境界的追求便开始了,直到80年末方告结束,为期大约70年之久。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影响语文课堂美学境界的观念和建构的西方科学思想主要有哪些成分呢?

   ①知识的科学化。西方因为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早已更快的完成了知识的转型,由中世纪的神性知识,道德知识转化为科学化知识。

   ②对唯一的绝对真理的追求,对形而上知识的偏好。这是与知识的科学化密切相关的。

   ③注重逻辑推演。

   ④注重分析与实证

   这些西方科学思想传入我国之后,在两个方面对我国的语文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是关于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建设,语文的科学知识内容削弱了甚至取代了政治道德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是关于语文教学的方法论。对文本(教材)传统的道德解读变成了知识的解读、审美解读;印象解读变成了分析解读。教学从经验内省(悟)转向逻辑推演……从而形成了语文课堂的美学境界追求(建构)的科学趣味。

   这时对我国语文课堂教学产生重大影响的还有西方的教学理论。其中最有影响的有夸美纽斯和赫尔巴特的班级授课制理论、苏联凯洛夫的“课”的结构理论。如果说西方的科学思想从深层影响了我国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建设、方法论和审美趣味的话,那么,上述两种教学理论则直接指导了我国语文课堂教学的“课”与课堂的建构,直接影响了我们的语文教学的实践操作,为我们直接勾画了语文课堂美学境界的基本蓝图。

   这个时期的语文课堂的美学境界主要呈现如下审美特征:

   ①课堂内容形式的高度目标化。

   ②课堂形式的艺术化。

   ③教师人格的神化。

   ④教学行为接受化。

   总之,这个时期的语文课堂的美学境界,以传授知识为起点,以掌握知识为归属,以过程(结构)。方法、技术手段的艺术化为最高目标而构成自身的特点:其发展轨迹是由简单而丰富,由科学而艺术,最后形成了以传授知识为核心的语文课堂的最高境界。

   2、以人格发展为核心的语文课堂美学境界追求。

   80年代中后期,一场酝酿许久的教育改革运动终于开始暴发。其起因主要有三点:一方面由于社会知识的高度积累,人们在越来越多的知识面前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无奈与惶恐,进而产生了对知识尤其是对掌握知识的怀疑。一方面由于社会的发展,知识型人才已不为社会所看好,社会对人才的观念与要求有了新的内容,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改革开放,西方20世纪的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新的研究成果大量介绍进来,传统教育理论在这些新的理论面前相形见绌,从而导致人们对传统教育的否定。另外,社会意识形态,尤其是社会价值观念、审美趣味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追求崇高、追求完美已渐渐远去,真实、平凡乃至平庸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这些也当然对语文课堂的美学境界的构建产生不小的影响。

   这个时期教学改革的核心有两点:

   ①改革教学关系。变以教师为主体为以学生为主体。

   ②改革教育目标。变传授知识为发展素质,发展人格。

在这次声势浩大的教育改革运动中,由于语文教学的传统积淀尤其深重,一下子就成为改革的重点,被推到了教育改革的最前沿。语文教学改革在改革教学关系和教育目标的同时,最后带来的则是对于语文课堂美学境界的观念的改变,引发了对语文课堂美学境界新一轮的审美追求。

在这十多年的新的语文课堂的美学境界的追求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对传统的“消解”来建构新的美学境界观念。“消解”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①消解知识传授的高度目的性。过去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总是围绕教学目标和教材来进行组织建构的,绝不旁逸斜出。因为以传授知识为核心的语文教学,语文知识就是教学目标本身,在教学行为还未开始之先,传授些什么知识就在教学目标中已经预设好了,传接起来按部就班就行。但当语文课堂培养目标成为培养素质,发展完善人格的时候,知识的传授虽仍是教学内容,但不再是目的,只要是能对实现某教学目标起作用的,都可以纳入其中。于是语文课堂高度系统性、目标性的知识传授被消解,代之以知识的散乱性和丰富多样性。

   ②消解语文课堂形式的艺术性。语文课堂的艺术性,首先是围绕语文的知识教育建立起来的,是语文知识教育的合功利性和合目的性。当知识教育不再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时,它的削弱甚至消解是必然的。其次,现代人的追求平凡、平庸、真实的观念,使高于真实,体现崇高与完美的艺术化形式再也找不到自己的合适位置,而且在语文课堂的艺术消解的同时,教学形式本身也被消解了。

   ③消解教师的神性。教师的人格在现代语文课堂中,已不再完美,它已由过去的审美化而变得生活化了,教师经历了由神而人的痛苦兑变。

   ④消解教学行为的授受关系。语文教学活动不再是教师“授”,学生“受”,而是教师学生共同探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组织之下的自我学习和陶冶。

   鉴于以上四个方面的“消解”,一种反传统语文课堂美学境界的全新的语文课堂美学境界,悄然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开始影响并主宰语文课堂。

(二)

   纵观语文教学的发展历史,语文课堂的美学追求,经历这一百多年的洗礼沉淀,具体形成了四大美的境界。

   1、科学化境界。

   语文课堂的科学化美学境界,是知识化语文教学规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集中体现,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在教学操作上完全契合。

   语文课堂科学化境界的具体的特点:

   ①教学目的明确,重点突出。

   ②课堂结构严谨。

   ③教学操作得体流畅。

   ④教学方法合理有效,丰富多样。

   ⑤文本解读深刻透彻,条分缕析。

   ⑥教师的全知全能。

   ⑦学生与教师的良好配合,对教学指令的积极响应。

   ⑧教学效果好。

   .科学化境界,换句话说,就是“真”。所谓“真”是说教师在教学流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 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以后所呈现出来的审美风貌。它要求教师“自求自得”教材,获得真情实感、真知灼见,尔后用这“烙上自我印记”的“真才实学”去上课,去启发、引导、激励学生学。诚如于漪所说:“ 自己钻研所得,有真切的体会,教学生时心里踏实,能教在点子上,讨论问题,剖析事理,往往左右逢源。用别人现成的结论,貌似快速,但未经自己的认真推敲,容易浮游无根,容易磕磕绊绊,脱壳离臼,课的质量难以保证。”(注:于漪《洞悉课文的底里》,《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4年第7期)显然,于漪教学的“真 ”就是用那“如出吾之口,如出吾之心”的“自得”去上课,这是于漪教学美最本质的内核。综观于漪的教例 ,她用自己智慧的雕力,对色彩斑斓的课文内容,沉着而次第地进行解剖;她用自己热情的点拔,启迪学生探 幽索微,发现真谛,洞悉心灵府奥;她长于抒情,教得荡气回肠丝丝入扣;她善于博引,以知识性、条理性和 趣味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就拿创新来讲,也不能随意乱来,必须讲究科学的“真”。违背科学性,就不能算是创新。比如教《项链》一文,关于结尾的教学,有许多老师做这样的安排:让学生对课文的结尾进行续写。这个安排看起来好像很有新意,其实是很不妥当的。一是教师的教学安排没有创造性,教师运用这个指令太滥,指令本身也太过平淡,将一个问题或指令随意的丢给学生,缺乏智慧的闪光。二是学生的创新缺乏意义,没有可操作性。这个结尾本身已接近于完美,任何续写都将会使狗尾续貂,学生在续写中得不到真正的创新快感。所以这个教学指令带有很强的虚假性。有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当玛蒂尔德听说项链是假的时候,一定是百感交集。同学们,你设身处地,说说其中的一‘感’如何?”玛蒂尔德“百感交集”,这是“真”,学生按照客观真实所提供的某种可能性去进行探索发现,这符合“真”。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色彩纷呈,创新的目的达到了,学生思路开阔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更深入透彻了。这是语文课堂的科学化境界的典型体现。

语文课堂的科学化美学境界是伴随着语文课堂教学产生而产生的,是和语文的知识化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随着语文教学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嬗变,科学化语文课堂美学境界已沦为过去的辉煌,不过,这种审美追求仍然有它的价值,许多东西仍然值得借鉴。

   2、艺术化境界

   在语文课堂的科学化美学境界形成的同时,语文课堂的艺术化境界也随之形成了。语文课堂的艺术化境界,其实不过是语文科学化美学境界的升华,是语文教师对语文的知识化教育规律认识深化并自由创造的结果,其根本美学特征是:教学形式超越教学内容。

   语文课堂艺术化美学境界的具体特点:

   ①具有科学化语文课堂美学境界的全部特点。

   ②语言活泼、规范、形象。

   ③教学操作曲折有致。

   ④课堂结构起伏跌宕,开合自如。

   ⑤文本解读程式、文本解读的结论,教学方式方法等有创新。

   ⑥师生双边活动和谐默契。

   ⑦教学气氛热烈、轻松、愉快。

   ⑧教师的人格形象完美。

   ⑨教学有风格,个性化色彩鲜明。

   艺术化境界的教学关键是“创造性”,创造的关键在于一个“新”字。如果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得以更新变化,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活动,保持与发展旺盛的求知欲 。钱梦龙也说:“准确而深入地掌握教材,目的不在于教学时循着文章的写作思路走,亦步亦趋,而是要根据所制订的教学目的进行创造性的设计。”这“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就是使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的阅读有新意,有新鲜感。比如同是指导学生阅读描写景物的散文,我的设计就绝不类同:有的以画面来展示一幅幅图景;有的以时间为线索拎起变化中的景物;有的抓住文眼、用牵动全局的关键词语引出景物的特色;有的先领略景中人,再理解人物所活动的环境;有的先整体理解,打好轮廓,再由粗而细;有的先细部,笔笔增添,再得完整的形象。当然选好角度只是方法而已,重要的是要求出新意。就知识而言,或加深,或扩展。就能力而言,更扎实,更有效,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创新还表现在对新的教学手段的创造性运用上。信息网络技术对于语文教学来讲是一种全新的手段,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恰当地使用电教媒体、网络,才能实现教学创新。试想,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反映客观事物,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视听感官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将是一种怎样的课堂情景。如果在一堂语文课上,把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逐层呈示,知识点一览无余,那是多么的枯燥乏味。而我却是通过超级链接极具诱惑力和挑战性地把它展示出来,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至于练习课,我利用多媒体、网络的交互功能,让学生利用网络进入个性化学习。不论何种程度的学生,只要练习过了关,就会在网上得到各种与学生的作业状况相关的鼓励性配音评价,并辅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图画形式,使学生能够在这即时的充满感情的作业评价中得到情感的满足,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从而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创新地运用科学手段,给予学生已充分的人文关怀,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回自我,尝试成功,何乐而不为呢?!

语文课堂的艺术化美学境界,是知识化语文教育的课堂美学境界的最高体现。当语文课堂教学升华为艺术之后,就会产生永恒的价值,这也就是说,不管语文教学改革走向何处,也不管这些艺术化的种种因素是否还能作用于语文的知识化教育,但是它给人的艺术享受是永远有益的。

   3、散文化境界

   语文课堂的散文化境界,是关于语文课堂美学境界的比喻性表述,结构上强调一个“散”字,内容上突出一个“情”字。

当新的语文的教学目标——素质教育和发展完善青少年的人格被提出来之后,人们倍感语文教材内容的狭隘,以及围绕教材内容的教学所形成的一整套艺术化程式的约束,(其实,艺术化就是表现为形式发展的极至,同是也就意味着这种形式的衰落与消亡)于是便尝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随机地补充相关的教学内容,一方面为弥补教材的不足,以适应新的教学目标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挣脱原来的教学形式的桎梏,走向新生。所以,语文课堂的散文化美学境界最根本的美学特征是;内容突破形式,实现教学行为的自由。

其特点表现如下:

   ①知识的准确性、丰富性、个性化。

   ②操作的随意性、结构的松散性。

   ③语言的活泼、生动、形象。

   ④教学的抒情性。

   ⑤文本解读的感悟性。

   ⑥师生双边活动双轨互动有致,教学气氛热烈,轻松、愉快。

   ⑦教师全知全能、人格完美。

   ⑧教学有风格,个性化色彩鲜明。

   语文课堂的散文化美学境界,首先从结构上来说,要解除教学的桎梏——结构的限制,所以教学结构要突出一个“散”字。结构的“散”是对语文的知识化教学所形成的一整套教学形式的某种意义的消解,赋予了语文课堂以巨大的张力,也给了教学主体双方以充分的自由,教学双方的主体性都由此而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但是这种散文化美学境界对传统的消解是不彻底的,仍然保留了语文知识化教学的一些基本特点。

   其次就是要突出一个“情”字。教学只有结构的“散”不是美的境界,只有将情感注入这种“散”的境界之中,“散”才能得到升华,才有美可言。情感是审美的动力、中介,又是审美的体验、效应。如果没有情感,特别是审美需要唤醒驱动的情感,审美就只是一种被动的活动,而不能形成主动的创造,深沉的领悟,深刻的体验。正是靠着情感这股凝聚力,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才会产生相契合的“共振”效应。在审美教育中要千方百计“激活”学生的这种审美情感,就要充分利用审美媒介——教材中丰富的情感因素,要善于融通教材(客体)与学生(主体)之间的感情,披文入情。于漪经常采用“介绍作者与写作背景、锤打重点词句、表情朗读、深思回味等方法,以言传情 ,以情激情”。(注:于漪《在美的世界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语文学习》1989年第4期))事实上,教师作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中介”,在深入钻研和具体讲授教材的流程中,心灵必定受到深浅程度不同的感染,情动于衷,激起情波,乃至引起情绪姿态,语气声调的诸种变化,随着教材所蕴感情的变化,应相应地做出或憎或爱,或忧或喜,或褒或贬的不同反映和评价。这就是说,如果没有教师动情地教, 就没有学生动情地学。于漪说她的《周总理,你在哪里》的教案是“用泪水写出来的”,讲课时声泪俱下,引得满室皆泣,真正做到 了“怀情而教”。

课堂的情感传达方式是多方面的。有对课文的情感演绎。我在教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时,运用声音和表情演绎课文的情感,获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叩击学生的心弦,学生屏息静听,每一个字音都让学生的心弦为之颤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给课堂营造了一种强烈的抒情气氛。另外还有激情洋溢、富有诗意的课堂谈话,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作细腻的情感呵护等等,都是课堂抒情特色的具体体现,是语文课堂散文化境界的重要美学特征。

  4、生活化境界

   语文课堂的生活化美学境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一次深刻革命,是对语文教学审美趣味的一次大反动。

   语文课堂的生活化美学境界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前面在“发展阶段”中已经达及的诸种原因之外,还值得一提的是当前流行的“大语文”观,从中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语文课堂的生活化美学境界的最根本的美学特征是:内容消解形式。崇尚自然与平凡。

   其具体特点如下:

   ①教学目标的能力化,素质化。

   ②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在课本的基础上任意扩张,具有丰富多样性和不完全确定性。

   ③课堂组织的松散性、活动性、活泼性。

   ④教师人化、展示真实的自我。

   ⑤师生关系平等化,并展开积极对话。

   ⑥教与学、主体与对象,关系不断重组,角色也不断换位。

   ⑦文本解读的个性化研究化(批判化)。

   ⑧课堂话语丰富多样,个性化,不再为教师话语所垄断。

   ⑨教学语言的生活化、平庸化。

   ⑩课堂气氛活泼、轻松、愉快。

   ⑾课堂时空的不完全固定性。

   生活化境界,“松散性”只是它的结构呈现状态,是对“艺术化”“散文化”境界的某种程度的消解,并不是它的本质特征。生活化境界就是通过营造生动活泼的生活气氛,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真正的生活体验,而不是在一种虚拟的现实中生活。当我们要把学生引进到课文的虚拟的艺术现实中的时候,也最好是把它和真的生活联系起来,将艺术体验和生活体验互相沟通,让学习和生活接轨。比如写作文,过去都是把它当作学习、训练,都是一种虚假写作。我们可不可以在写作课上来一点真实写作呢?比如,为学校的“希望工程”写一篇演讲稿?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拟一句口号,为本市的旅游业的发展,写一篇推介本地风景名胜、民俗风情的文章……这种生活化的真实写作会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写作智慧与写作热情,从而给写作教学开辟一方极为广阔的天地。

   生活化境界说到底就是拓展语文教学的学习空间,让语文的课堂成为生活的课堂,过去许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囿于课本,囿于原有的教学模式,把教科书当作“圣旨”,把教学过程当作一种机械的固定程序,瞄准分数,在课堂教学中围着课本打转,不厌其烦地对课文进行词语教学、背景分析,内容概括和段落的划分,中心思想的归纳,布置作业也不敢超越练习题圈定的范畴,使语文教学的空间越来越窄,效果越来越差,学生心里涌出的是对味道苦涩的语文课的厌倦情绪。生活化境界的语文教学,对教学内容进行最大限度的扩展,要在课堂中引入生活,要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生活,在课堂中再现生活,在课堂中认识生活,在课堂中学习生活,在课堂中演绎生活,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以自由学习、真实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把学习变成一种生活实践。从而迸发兴趣的火花,提高学习效率。

   过去的语文课堂,是通过形式的科学化、艺术化来隔离生活、升华生活,而今,它是以消解形式的方式来贴近生活、走进生活,还语文教学以生活的真实感,这是教学的一种全新的审美追求,是一种进步,同是也是一种回归。历史转了一个大圈之后,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这是否就是语文教学最后的大彻大悟呢?

文章分类: 群言文萃



微信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